农户福利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odes of Beautiful Villages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Villagers' Wellbeing
作者:姚树荣;龙婷玉;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0(01):-170-18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美丽乡村建设;增减挂钩;农户福利;农户自主型模式;共建共享共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权演化视角的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研究”(17BJL087)
中文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的焦点是怎样既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又能确保农户福利增进。按照投资主体不同,美丽乡村建设可分为政府主导型、资本主导型和农户自主型三种模式,但哪一种模式更能增进农户福利,学术界对此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基于福利经济学和Sen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成都市6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研究样本研究三种模式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政府主导型和资本主导型模式,农户自主型模式更有利于农户福利改善。政府应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农户自主型模式;以"还权赋能"为目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与治理制度的联动改革,为农户自主实施乡村建设创造条件;从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形成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新机制。
参考文献
(1)付珊:《河南农村“万人社区”:从全省力推到集中整改》,《新京报》2017年1月24日。
(2)张晓山:《郝堂村变迁与村庄可持续发展反思》,《中国乡村发现》2013年第1期,第7-12页。
(3)温铁军等:《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第5-12页。
(4)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第100-116页。
(5)周应恒、胡凌啸:《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能否实现“弱者的联合”?---基于中日实践的对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6期,第30-38页。
(1)何得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10期,第113-117页。
(2)陈锐、王红扬、钱慧:《治理结构视角的“乡村建设实验”特征考察》,《现代城市研究》2016年第10期,第9-15页。
(3)吴宣恭:《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涵的深化拓宽和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8期,第63-71页。
(4)M.E.Porter,M.R.Kramer,“Greating Shared Value,”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1,2011,pp.1-17.
(5)所谓“持证准用”制度,是指开发商购买首次出让的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需持有同等面积的建设用地指标。参见《关于完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成国土资发[2011]80号)。
(1)高进云、乔荣锋、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第45-55页。
(1)A.K.Sen,“Development:Which Way Now?”The Economic Journal,Vol.93,No.372,1983,pp.745-762.
(1)刘璞、姚顺波:《退耕还林农户的福利状态研究---可行能力分析法的应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114-119页。
(2)赵淑芹、唐守普:《基于森的理论的土地流转前后福利变化的模糊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1期,第51-54页。
(1)王伟、马超:《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和太仓市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6期,第20-31页。
(2)郑立峰、唐见兵:《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系统仿真因素权重确定》,《计算机仿真》2007年第9期,第76-78页。
(1)B.Cheli,A.Lemmi,“A Totally Fuzzy and Relative Approach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Economic Notes,Vol.24,No.1,1995,pp.115-134.
(2)A.Cerioli,S.Zani,“A Fuzzy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Income and Wealth Distribution,Inequality and Poverty,Berlin and Heidelberg:Springer,1990,pp.272-284.
(1)R.E.Lucas,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No.1,1988,pp.3-42.
上一条: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社的“规范性”?——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探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