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的理论来源、根本旨趣与学说史意义
Marx and Engels' Class Thought: Theoretical Origin, Fundamental Purport and Significance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作者:黄金辉;曾勇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5(06):-59-6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理论来源;旨趣;学说史意义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17BDJ003)
中文摘要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应从其理论来源、根本旨趣与学说史意义三个维度切入。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编纂学家关于阶级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问题的理论探索,根本旨趣在于探索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构建的有效路径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使阶级、阶级斗争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从历史唯心主义与抽象道德批判的迷雾中摆脱出来,为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页。
② 参见黄金辉、张蔚玲:《国内关于阶级斗争理论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及思考》,《理论视野》2017年第1期,第15-20+5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1页。
(1)参见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北京:尚务印书馆,1979年,第208页。
(2)杜尔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唐日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4)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8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页。
(7)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提到:圣西门“认识到法国革命是阶级斗争,并且不仅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而且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46页。
(8)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0页。
(9)参见孙亮:《重审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基于政治哲学解读的尝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3页。
(10)《欧文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53-54页。
(11)普列汉诺夫:《阶级斗争学说的最初阶段》,柳明、石柱译,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第14、9-12、14页。
(12)参见黄金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关于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与演进趋势的分析》,《理论视野》2016年第6期,第25-2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页。
(14)参见孙清华:《论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往统治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第92-10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6页。
(1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36、12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4页。
(1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1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页。
(21)参见阮华容、陈曙光:《乌托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评析》,《理论视野》2019年第8期,第86-9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0页。
(2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5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26页。
(30)参见张当:《〈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理论的两种阐释路向与反思》,《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3期,第29-37页。
(31)参见黄金辉、王驰:《当前中国利益分化现状与执政党利益整合能力的提升路径》,《理论探讨》2019年第6期,第23-29页。
(32)参见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2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2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3、98、668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4页。
(37)参见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4-65页。
(38)参见黄金辉、魏倩:《中国共产党对私营业主阶层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的一个解释视角》,《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2期,第74-83页。
下一条:“宗教的秘密”与人的“救赎”——《神圣家族》对一个普通女人命运的思考和透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