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于新文化运动:腰斩还是硕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Ending It or Pushing It to a New Height?
作者:王小蓉;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5(06):-18-2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救亡;启蒙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五四运动是腰斩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硕果?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五四运动既没有腰斩新文化运动,亦非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中国近代救亡大树上同一花期开出的并蒂双花,在难得的自由里竞相盛放,终因救亡的急迫而此长彼消。五四运动成就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让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文化运动亦极大滋养了五四运动。百年之际,重温"五四",是希望在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此消彼长中乞得宝贵的历史经验,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贻误时机,以回应"五四"的早期诉求,实现当代目标。
参考文献
① 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商周刊》2009年第10期,第16页。
② 刘复生:《“五四”的三个三十年:当代史中的“五四”叙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3期,第4页。
③ 《刘东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5页。
④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476、481、486页。
⑤ 关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概念的阐释与评价,百年来众说纷纭。周策纵认为,“五四运动”一词的范畴应该包括“新文化运动”,“分开就两者都无法充分说明,更无法了解这一时代”。同时,他又从两个方面界定了“五四”:从狭义方面,他认为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运动而引起的整个事件,即五四事件;从广义方面,他认为1917—1921年间所发生的相关事件都包含在“五四”之中,即五四运动。参见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13、1页。李泽厚则认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回事,两者“既同步又碰撞带来了较长时期的复杂关系”。参见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5页。笔者赞同后者看法,不认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提法。因为新文化运动先于五四运动,且五四运动仅持续两月之久,而新文化运动历时多年,将新文化运动纳入仅月余的五四运动,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在逻辑上也讲不通,更何况两者在性质、诉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两者合称也使五四运动无法成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分界点。陈建守也不赞同这一提法,他认为这“是将思想和政治混合在一起来谈”。参见陈建守:《作为“集合事件”的五四运动——“五四”的概念化与历史书写》演讲实录,http://www.sohu.com/a/311773988_523159,2019年8月12日。
(1)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7、25页。
(2)微拉·施瓦支:《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李国英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78页。施瓦支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合称为“五四运动”,根据上下文,此处实指新文化运动。
(3)杨奎松:《五四运动有多重要?》,《谈往阅今——中共党史访谈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4)胡适:《致高一涵、陶孟和、张慰慈、沈性仁》,《努力周报》第75期,1923年10月9日。
(5)《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年,第206页。
(6)周阳山主编:《五四与中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第391页。
(7)梁启超:《“五四纪念日”感言》,《晨报》1920年5月4日,第1版。
(8)彭明:《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9年第3期,第3-9页。
(9)金冲及:《五十年变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10)《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6—1937),内部发行,1957年,第12页。
(1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4页。
(12)张闻天:《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31页。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8页。
(14)陈丹青:《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1页。
(15)《刘东自选集》,第205页。
(16)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页。
(17)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第9、79页。
(18)《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1页。
(19)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20)《瞿秋白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21)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7页。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6页。
(23)《鲁迅全集》第3卷,第45页。
(2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5页。
(25)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15页。
(26)戴启予:《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学术论坛》1989年第3期,第5页。
(27)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9页。
(28)《邵力子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18页。
(29)张秀熟:《五四运动在四川的回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室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882页。
(30)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31)《鲁迅全集》第3卷,第12页。
(32)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第473、133页。
(33)以上参见陈端志:《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371、372页。
(34)《胡适口述自传》,第206、209-210页。
(35)丁守和:《再论“五四”以来的民主和科学》,《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第35页。
(36)张申府:《五四纪念与新启蒙运动》,《张申府文集》第1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37)傅正:《经“救亡”而实现的“启蒙”——以〈新青年〉的变化为线索》,《文艺理论与批评》第2015年第6期,第45页。
(3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9-260页。
(39)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40)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新潮》第2卷第4号,1920年5月1日。
(41)以上引文参见朱光潜:《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中国青年》第6卷第5期,1942年2月。
(42)参见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251、265、271页。
(4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6、697页。
(4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2版。
(45)《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9-700页。
(46)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7页。
(47)秋谨:《精卫石》,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25页。
(48)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30日。
(49)Burlington K.Tong,“What Can President Wilson Do for China?” Millard?s Review,Vol.Ⅵ,No.11,November 16th,1918,pp.433.
(5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报告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9页。
(51)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第11-12页。
(52)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53)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书信为中心的探讨》,《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页。
(54)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55)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56)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57)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5页。
(58)《李大钊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7页。
(59)李大钊:《新的!旧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18年5月15日。
(60)蒋梦麟:《西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23页。
(61)《杨振声文献史料汇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02页。
(6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58页。
(63)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号,1920年4月1日。
(64)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0页。
(65)梁漱溟:《论学生事件》,《每周评论》第22号,1919年5月18日。
(66)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14-15页。
(67)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56页。
下一条: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