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堰塞坝泄流冲刷试验研究
摘要:考虑到堰塞坝不同内坡坡度和不同坝体级配对溃坝过程的影响,设计了11组溃坝试验进行研究,根据对溃坝过程的摄影记录,观测到溃坝过程的四个阶段,其中阶段Ⅲ的坝体侵蚀最为剧烈,阶段Ⅰ内坡被侵蚀,阶段Ⅱ溃口顶部被侵蚀,阶...
2010,42(5):191-196 张婧(四川大学);曹叔尤(四川大学);杨奉广(四川大学);罗利环(四川大学);黄尔(四川大学) -
外贴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剪试验研究
针对汶川地震灾区大量由于剪切损伤亟待修复的结构,研究了外贴玻璃纤维布(GFRP)或碳纤维布(CFRP)加固矩形截面梁的剪切破坏问题。通过对5根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试验,研究外贴纤维布对加固梁的破坏形态、刚度变化、裂缝开展情况及极限...
2010,42(5):197-203 董江峰(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王清远(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朱艳梅(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邱慈长(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
滑坡堵江弯道床沙分选及河床变形试验研究
为了对地震后弯曲河流的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弯道不同水流条件清水冲刷试验,分析了弯道水流结构、床沙分选及其河床变形特征,得到结论:弯道进口顶冲位置具有较大的横向流速;对于非均匀床沙弯道,河段不同位置床沙粗细化现...
2010,42(5):204-208 孙一(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小娥(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尔(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兴年(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协康(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城防洪计算
“5·12”汶川地震形成了大量颗粒松散物质,导致河道大幅淤积、抬升等剧烈地貌变化,从而在相当长时间内改变原有的河道行洪特征,诱发次生洪水灾害。论文对唐家山至北川县城一线的通口河河道进行洪水数值模拟,定量分析该河段由于河...
2010,42(5):209-216 马宏博(清华大学);傅旭东(清华大学);刘帆(清华大学);李想(清华大学);王光谦(清华大学) -
地震作用下地下洞室群整体安全系数计算与震后加固效果评价
提出了地震作用下地下洞室群整体安全系数的计算途径和震后加固效果的评价方法。首先给出了基于拉剪强度同步折减思路的洞室群整体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可简便地定量评价不同工况下的洞群整体稳定程度。然后采用波动场应力法模拟汶川地...
2010,42(5):217-223 张雨霆(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空间张弦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为了了解空间张弦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抗震性能,首先对该结构和无下部索杆体系的单层网壳进行自振特性分析,然后通过时程分析讨论空间张弦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研究了撑杆数量、垂跨比、上弦梁刚度、预应力及拉索截面面积...
2010,42(5):224-229 蔡建国(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韩运龙(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耀宗(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冯健(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耀(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沟道松散物质起动形成泥石流实验研究
为研究震后泥石流形成模式和机理,开展震后泥石流防治和预测,根据震后泥石流形成环境特点,设计泥石流起动装置,开展震后泥石流形成模式和机理试验。本研究共进行了25组试验,主要研究可泥石流在不同坡度情况下的泥石流形成模式和...
2010,42(5):230-236 庄建琦(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胡凯衡(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陈晓清(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葛永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框架-稀疏框格复合墙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为了增强框架结构和底部框架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在框架内部设置稀疏框格复合墙形成组合式抗震墙的方法,并对该组合式抗震墙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两片1/2比例框架-疏格复合墙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试件的...
2010,42(5):237-242 郭猛(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5.12”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的滑距预测
滑坡体积和地形地貌是影响滑坡滑动距离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对“5.12”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46个典型地震滑坡的滑动距离与滑坡体积以及原始斜坡坡角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滑坡的水平滑...
2010,42(5):243-249 李秀珍(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基于设计地震动的地震波斜入射波动输入研究
为建立反映地表非一致性运动的地震动场、建立斜入射地震波与设计地震动之间的联系,将地表设计地震动分量看作斜入射的SV波和P波的叠加,根据固体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推导了斜入射SV波和P波时程与设计地震动分量的关系,结合粘弹性人...
2010,42(5):250-255 苑举卫(河海大学);杜成斌(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刘志明(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 -
体育场挑篷结构多维地震随机响应分析
运用了多维虚拟激励随机振动分析方法,详细介绍了多维地震动随机模型的确定及其相关参数的选取。对济南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看台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场挑篷结构进行了多维地震随机响应分析,给出了均值响应和峰值响应的评估方法,比...
2010,42(5):256-262 王奇(浙江大学);楼文娟(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王亚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
灾后废旧水泥混凝土全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为了完全再生利用灾后产生的大量废旧水泥混凝土(WCC),研究再生混凝土(RC)、水泥稳定水泥混凝土废料基层材料(CCBM)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结构及机理。结果表明:RC含气量可达4.7%,维勃稠度达10~15s,28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在6M...
2010,42(5):263-270 付亚伟(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蔡良才(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吴永根(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刘庆涛(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 -
竖向地震动对软土地铁隧道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为了研究地震动的竖向分量对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针对某一软弱土层地铁区间隧道工程,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模型中引入了土体的非线性本构模型,模拟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隧道衬砌采用混凝土动力损伤塑性模型...
2010,42(5):271-276 何伟(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 工程抗震研究所) -
改进的岩质边坡临界滑动场计算方法
针对岩体介质的不连续性的特点,将岩质边坡临界滑动场进行改进和推广。充分考虑结构面存在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结构面采取新的处理方法,并基于岩体介质具有抗拉性的考虑,灵活设置张拉裂缝。用改进后的岩质边坡临界滑动...
2010,42(5):277-284 沈银斌(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地震作用下土质边坡永久位移分析的能量方法
边坡的永久位移可以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坡体稳定性判识提供有力的依据,为了提出一种计算永久位移的新方法并使计算结果相对准确,论文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上限定理,推导了潜在滑坡体的正、反向临界加速度,探讨了滑动面倾角和竖...
2010,42(5):285-291 徐光兴(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