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随机轨道模型研究湍流扩散对气液交叉流脱除PM2.5的影响
针对气液交叉流脱除气相中PM2.5过程的颗粒湍流扩散和热泳作用机理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引入颗粒随机轨道模型考察热泳作用下PM2.5颗粒的运动情况,模拟结果与化学分析法和重量法的颗粒脱除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
2015,47(5):178-184 余徽(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陈思含(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魏文韫(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刘凌岭(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左炀(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
内螺旋管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吸氢过程数值分析及优化
针对金属氢化物反应器传热性能较差的问题,采用田口方法对内置螺旋换热管的氢化物反应器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立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3维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并采用COMSOLMultiphysicsV4.4软件来求解。采用田口方法安排出具有代表性的螺...
2015,47(5):185-190 鲍泽威(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刘亮(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袁晟毅(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
淀粉醋酸酯的干法制备及其结构研究
采用氢氧化钠催化、用醋酸酐干法酯化玉米淀粉,制备了低、中、高3种取代度的淀粉醋酸酯,通过羧基含量的变化研究了酯化改性的反应动力学,并以FTIR和XRD分析了改性淀粉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淀粉的醋酸酐酯化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动力...
2015,47(5):191-195 石磊(四川大学 轻纺与食品学院);李少华(四川大学 轻纺与食品学院);程飞(四川大学 轻纺与食品学院);朱谱新(四川大学 轻纺与食品学院) -
热冲击法实现包埋活性污泥稳定亚硝化
亚硝化是一种节能的工艺,在处理高氨氮质量浓度和低C/N比污水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热冲击的方式处理包埋活性污泥,成功实现了NO2--N的积累。研究中发现,在60 ℃温度下热冲击10 min,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
2015,47(5):196-202 陈光辉(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李军(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邓海亮(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侯爱月(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曾金平(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张彦灼(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钢筋在碱激发矿渣模拟孔溶液中的钝化及腐蚀性能
采取自腐蚀电位、Mott-Schottky曲线测试技术,研究了钢筋在不同掺量氢氧化钠激发矿渣的模拟孔溶液中钝化膜的生成、钝化膜的半导体性能、氯离子对钝化膜半导体性能的影响、钢筋锈蚀时的临界氯离子浓度。研究结果表明:钢筋在矿渣模拟...
2015,47(5):203-210 喻骁(南京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河海大学 力学与材料学院);蒋林华(河海大学 力学与材料学院);高海浪(河海大学 力学与材料学院);于旭(南京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张雪颖(南京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 -
突扩突跌掺气坎底空腔长度计算
突扩突跌掺气坎的底空腔长度既与水力条件和底部掺气坎结构参数有关,也与侧墙掺气坎结构参数有关。以往的底空腔长度计算方法,均针对仅采用底部掺气坎,未设置侧墙掺气坎这类掺气设施,不能反映出侧墙掺气坎结构参数对底空腔长度的...
2015,47(4):1-5 刘超(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李龙国(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李乃稳(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庄文化(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刘慧芬(四川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
近距多座并行桥梁墩前壅水研究
为了研究近距多座并行桥梁的壅水规律,在分析了单座桥梁的壅水规律后,类比应用到2座并行桥梁壅水的研究中且得到相应的规律,然后基于这些成果可达到研究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被动影响桥梁位于主动影响桥梁的下游,则主动影响桥...
2015,47(4):6-13 骆文广(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污淤泥研究中心);陆晶(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污淤泥研究中心);赖昊(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污淤泥研究中心);范杨臻(湖北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的变位信息监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试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变位信息监测的稳定分析评价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地质力学模型超载法、降强法和综合法3种破坏试验方法的原理和点安全系数基本公式,建立了基于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试验的大坝稳定...
2015,47(4):14-37 杨宝全(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电学院);熊科(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陈媛(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电学院);陈建叶(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电学院);董建华(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利水电学院) -
考虑粗糙度的黏性土-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试验
为深入研究粗糙度对黏性土与结构接触面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基于对灌砂法的修正,提出了一种测定土-结构接触面粗糙度的方法。针对试验自制混凝土试块的半圆凹槽状粗糙表面和其他学者设计的齿形粗糙表面,使用修正后的灌砂法、常规灌砂...
2015,47(4):22-30 陈俊桦(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张家生(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李键(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考虑地震加速度时程影响的挡土墙动土压力分布
针对传统拟静力法在计算挡土墙动土压力时不能考虑地震荷载等特点的问题,采用拟动力法,考虑地震加速度随时间及挡土墙深度的变化,采用薄层分析法并结合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挡土墙动土压力随地震加速度时程变化的表...
2015,47(4):31-37 何思明(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忠福(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娟(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及损伤演化
通过对饱水状态下的多组混凝土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后的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强度测定,从损伤和能量耗散的角度对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的分析;并运用CT细观试验的方法初步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试样进行了细...
2015,47(4):38-44 田威(长安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谢永利(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党发宁(西安理工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 -
RPC剪力墙非线性分析及轴压比限值研究
对3片活性粉末混凝土RPC(reactive powder concrete)剪力墙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考察了往复荷载作用下RP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承载力、滞回特性、延性、耗能能力等。基于试验,采用有限元程序OpenSees,选用分层壳单元模型,建立...
2015,47(4):45-51 童小龙(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湖南理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方志(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罗肖(湖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高吉瑛(湖南理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李名强(湖南理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夯筑土遗址中基于PS-(F+C)浆液的木锚杆锚固性能
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原位锚固试验,对基于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粉煤灰+粉土)(PS-(F+C))浆液的木锚杆锚固系统在夯土介质中进行了拉拔测试与杆体-浆体界面应变监测,研究了该锚固系统的锚固性能与破坏模式、杆体-浆体界面剪应力...
2015,47(4):52-60 张景科(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南(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谌文武(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最雄(敦煌研究院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青林(敦煌研究院 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鹏飞(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基于构件损伤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易损性分析
为研究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损伤程度,首先建立框架柱、框架梁与防屈曲支撑各构件的损伤模型,通过加权系数法合理地考虑各构件的权重系数与重要性系数,建立楼层损伤模型,考虑楼层权重系数,最终建立了能够反映构件损...
2015,47(4):61-68 徐强(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马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社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黄河特细砂塑性混凝土渗透性能
为研究黄河特细砂塑性混凝土渗透性能,通过相对渗透性试验,探讨了黄河特细砂取代率(R)、水灰比(W/C)、黏土占胶凝材料的质量比(c1)和水泥占胶凝材料的质量比(c2)等因素改变时黄河特细砂塑性混凝土相对渗透系数(Kr)的变化...
2015,47(4):69-75 张廷毅(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汪自力(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朱海堂(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郑光和(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何鲜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