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早期领土扩张刍议
英属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原仅限于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至大西洋的一条狭长地带,面积不过三十多万平方英里。一七七五年起通过战争迫使英国承认其独立后,美国的疆域延伸到密西西比河,一跃而达八十多万平方英里,...
1983,(02):-102-111 伍宗华 -
首次李劼人创作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一日至十五日,首次李劫人创作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作协四川分会、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等单位联合发...
1983,(02):-112-92 冯宪光 -
黑格尔的历史规律論
伟大的辩证法家黑格尔,不仅提出和论证了精神界、自然界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的学说,而且使它扩展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把人类历史看成变化发展的历史,特别可贵的是他力图揭示历更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恩格斯高度评...
1982,(01):-14-19 任厚奎 -
论恩格斯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评价
关于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恩格斯作了两个比喻。第一,“自然哲学家对自觉的辩证的自然科学的态度,同空想主义者对待现代共产主义的态度是一样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页)...
1982,(01):-20-24+43 张国祺 ,高兴华 -
实事求是评价先秦儒法两家的思想
最近,看了罗世烈同志写的、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不是孔孟之道》一文(后面简称罗文),受到很大启发。过去,我们往往认为封建专制主义是来自孔孟之道,甚至把两者等同起来,批判...
1982,(01):-25-33 李锦全 -
一个新法律部门——经济法
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制订专门的法规,调整复杂的经济关系,用法律来领导、管理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已是人们公认的了。有如在国际法学界的争论一样,在我国,对于经济法这个新法律部门的一些问题...
1982,(01):-34-37 杨经一 -
论经济基础——兼论政治经济学对象
一种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或者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方式。这种观点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一些论著中得到了经典...
1982,(01):-38-43 王兆亮 ,孙家驹 -
辛亥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没有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密切结合所产生的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繁荣昌盛、光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胜...
1983,(01):-3-12 黎永泰 -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方法论初探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奠基作。它不但在理论内容上直接继续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个新阶段的资本...
1982,(01):-44-48 李达昌 -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整体观试探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众说纷纭。讨论中,各种意见都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有关论述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我认为,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整体观,对于克服对人性认识的片面性,是有现实意义的。 马...
1983,(01):-13-17+22 李亚宁 -
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领袖的必然归宿——朱元璋历史道路的初步探讨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英勇无畏,纵横驰骋,但其中多数未能取得成功,终至怒目苍天,倒在封建王朝的屠刀之下。少数幸存的佼佼者,其胜利的标志却是黄袍加身,当上了他...
1982,(01):-49-55 冉光荣 ,伍宗华 -
试论存在和物质的关系——与张奎良同志商榷
张奎良同志的《论存在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文(载《求是学刊》1982年4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存在而不是物质。在论证过程中谈到物质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他认为,存在“高于...
1983,(01):-18-22 刘庆典 -
封建专制主义和秦朝的兴亡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史上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时代,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读通鉴论》卷十六,叙论四)。实际上,应看作是我国古代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正由于社会性质...
1982,(01):-56-63 罗世烈 -
“条条”“块块”与当前的计划管理问题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指出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正确贯彻这个原则,就要按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当划分计划管...
1983,(01):-23-28 唐公昭 -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及其转化
近年来,学术界对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及其转化问题,讨论热烈,受益颇多。但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还不尽一致。比如,衡量一个政权性质的主要标志究竟是什么?农民政权是否一定向封建政权转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欠明...
1982,(01):-64-69 凌耀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