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炯孔庙碑文系年质疑
初唐“四杰”中的杨炯曾为蜀地写了两篇孔庙碑文,即《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和《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盈川集》中两篇重要著作。关于这两篇文章的系年,近来的研究...
1982,(02):-101-104 张志烈 -
人口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马思克本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许多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的论述,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重温马思主义这些论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五大问题的挑战,即人口问题,...
1983,(02):-44-48+56 赵世利 -
《何其芳评传》若干史实辨正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尹在勤同志撰写的《何其芳评传》(以下简称《评传》),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何其芳生平和作品的专著。这部专著鲜明地展示了何其芳生活道路和文学生涯的一个相当清晰的轮廓,如实地评价了何其芳的...
1982,(02):-105-109 易明善 -
物资流通必须坚持计划经济为主
物资流通在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物资流通实现生产资料的交换,正是这种“包含在生产...
1983,(02):-49-56 廖君沛 -
关于《若干史实辨正》的信
学报编辑同志: 转来易明善同志《若干史实辨正》一稿,匆匆拜读,深受教益。易明善同志查阅了许多史料,并作了一些信访,据此辨正了拙作《何其芳评传》在运用史料方面的一些失误之处,这是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对此我...
1982,(02):-110-111 尹在勤 -
关于最佳积累率的探索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改善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地发展。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探索积累与消费...
1983,(02):-57-59 李武 -
我是怎样学习和研究《文心雕龙》的——在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规划会上的发言
我开始阅读《文心雕龙》,记得是在1931年的春天,那时是重庆大学文预料二年级学生。以后断断续续地虽然耗去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大学和研究院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研讨《文心雕龙》),但由于天资不高,见闻有限,只能识...
1983,(02):-60-63 杨明照 -
灵谿词说(续)
新声一曲《八六子》,纂路功推杜牧之。更有秦郎才调美,危亭芳草见清词。 (论杜牧、秦观《八六子》词) 中晚唐诗人采用新声乐曲按拍填词,所作都是小令,作长调者只有杜牧一人,他所作《八六子》词,共九十字。清宋翔...
1983,(02):-64-69 缪钺 -
王勃杂考
王子安为初唐有才华有贡献之青年诗人,而其生平遭际自来颇多歧说。兹就管见所及试谈以下五个问题:一、东吴之行的时间;二、王杨交谊的内容;三、檄鸡文事件的背景;四、裴行俭评论之有无;五、《滕王阁序》之写作年代...
1983,(02):-70-78 张志烈 -
谈曹禺对《原野》的修改
今年是曹禺从事戏剧创作五十周年。经曹禺亲手厘订并编选的《曹禺戏剧集》十余种,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原野》以其经过修改润饰的新姿先于其他剧作问世,这在解放后曹禺剧作出版上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
1983,(02):-79-86 秦川 -
简讯
由本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丛刊《古典文学论丛》,自发行以来,读者反映良好。该丛刊以李白、杜甫研究为中心,发表了杜诗研究论文四篇,李白作品及其生平研究论文三篇,都各有特色及一定的学术价值。蒋志同志写的《李...
1983,(02):-86 -
论霍桑的《红字》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上半期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创作大多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在加尔文教压抑下,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矛盾和生活悲剧。霍桑的政治观点是保守的,世界观是清教徒意识、超念...
1983,(02):-87-92 戴震 -
黑格尔论否定的否定和质量互变的内容和特点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矛盾统一和否定的否定以及质量互变是怎样的关系?恩格斯把它们概括为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三个基本规律。黑格尔认为,这三个规律有着內在联系,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显示逻辑体系的全貌...
1982,(01):-3-13 张遂五 -
张仪和楚国关系考实——兼评于鬯《战国策年表》
据《史记·张仪传》载,在张仪的生平活动中,曾和楚国多次发生重要接触。张仪在历史上刚一露面,司马迁就把他和楚国的关系放在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之下。《张仪传》说: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1983,(02):-93-98 缪文远 -
《西夏蕃官名号表》补正
目前,在我国西夏史研究领域中,吴天墀先生的《西夏史稿》堪称集大成之作。该书搜集资料之宏富、图表目录之翔实、研讨考证之精深,无不令人折服;对于西夏史的后学者,该书已经成为一部案头必备的重要工具书。但是,...
1983,(02):-99-101 汤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