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长征过四川
四十三年前的初春,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第一次来到四川省。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胜利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被迫进行的一...
1978,(03):-25-33 李映发 -
朱德同志长征在四川(大事记)(一九三五年五月——一九三六年八月)
朱德同志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从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整整两年里,参加并领导红军第二、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的长征。在两年的征途中,朱德同志在四川就度过了一年零四个月。这是不平凡的、战...
1978,(03):-34-37 何守义 -
党内机会主义头子都是投降派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指出了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学习毛主席指示,联系...
1975,(04):-28-32 匡珊吉; -
奴才的特性
一部《水浒》,着力塑造的是宋江这个投降派的艺术典型。投降派必然是奴才。那么,奴才的特性是什么呢?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奴才气》一文中指出:“作为社会典型的奴才的主要特性就是虚伪和胆小”。列宁的教导,一...
1975,(04):-53-54 范国华; -
川陕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初稿)(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一九三五年四月)
川陕革命据根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由于它曾受到张国焘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过去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著述特别少。为了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在尽可能搜集有关历史资料的基...
1978,(03):-38-46 何守义 -
论郭沫若早期思想、诗歌和泛神论的关系
在研究郭沫若早期思想和诗歌时,“泛神论”的影响是必然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但是,泛神论在诗人早期思想中究竟占什么地位?它怎样具体影响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有多大?看法却颇不一致。有的同志曾经夸大它在诗人思想...
1978,(03):-47-53+114 王大敏 -
新搜集的鲁迅《致××》信的收信人和写信时间考
《鲁迅书信集》出版以后,《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二月十九日《文学》第六十期,发表了《十五封新搜集的鲁迅书信》。第十三封《致××》信,倪墨炎同志在《关于十五封新搜集的鲁迅书信》(《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二月...
1978,(03):-54-55 徐实 -
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
语言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 斯大林在《论语言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一文里全面地论证了语言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他明确地指出:“语言的‘阶级性’公式是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
1978,(03):-56-64 赵振铎 -
宋江三“借”
借,本是一个极平常的字眼。但,古往今来,凡投降派,都善于在这个字眼上下功夫。换句话说,就是他们都谙熟“借”的捣鬼术。《水浒》里的宋江,可谓投降派的标本,也可谓官迷的典型。为了达到投降做官的目的,宋江也真...
1975,(04):-55 王鸿钧; -
《红楼梦》脂本程本校读札记(二)
二 破坏人物形象 破坏人物形象,是程、高窜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一个主要方面。目的仍在于使其“不谬于名教”,成为一部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小说。 (一)改变贾宝玉的性格思想 贾宝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叛逆...
1978,(03):-65-78 赵卫邦 -
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光辉胜利——红军四渡赤水之战
今年十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在长征的关键时刻,毛主席亲自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之战,迅速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然后巧渡金沙江,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
1975,(04):-56-61 王庭科; -
甘肃张家川出土北魏《王真保墓志》试析
一九七二年三月,甘肃省博物馆在东距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二十五里,西距秦安县陇城三十五里处,勘查和清理了一个北魏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除有陶器,铜器、银碗、铁刀、铜幡首外,还有合在一起的墓志两方。关于此墓出土...
1978,(03):-79-84 周伟州 -
金沙江畔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的前夕,我们开门办学来到金沙江畔,在这里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上了生动的一课。 (一) 东方泛白,晨曦初露,驻地就欢腾起来。今天,我们就要看到金沙江了。几天来,我们从会...
1975,(04):-62-65 王克林;王烂明; -
老沙皇是残害邹容的刽子手——邹容史事订正(选载)
关于邹容参加拒俄运动的问题 1903年4月兴起的反对沙俄侵华的拒俄运动,在历史上是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的一页。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站在运动的前列,积极参加了这场反对沙皇俄国侵华的反...
1975,(04):-66-69 -
读者·作者·编者
编辑同志: 《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刊裁的《成都城池变迁史考述》,所述“武担山今仍在北较场西北角”及附图所标武担山位置有误,武担山今在北较场东南角。唐代县署地址和少城北墙位置等亦应重新考订。
1978,(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