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医学生在D55和D65光源下比色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标准化比色环境中口腔医学生在D55和D65光源条件下的比色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抽取市售Vitapan 3D-Master比色板2套,其中一套作为比色板,从另一套比色板中选出来10个比色片,分别为2L2.5、2M2、2R2.5、3M2、3R2.5、3L1.5、3R1....
2018,36(1):66-66-70 熊依箐, 李罡, 林云红, 曹志云, 魏雅楠, 李卫 -
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在种植体周附着龈增宽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在种植体附着龈增宽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例种植体周附着龈不足或缺失的患者,采用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增宽种植体周的附着龈。术后观察游离龈瓣的存活状态,并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时附着龈的宽度...
2018,36(1):71-71-75 容明灯, 黄雁红, 卢海宾, 徐格林, 李少冰, 苏媛, 陈沛, 姜盼, 张雪洋 -
牙龈卟啉单胞菌精氨酸特异性牙龈素基因疫苗预防比格犬种植体周围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牙龈卟啉单胞菌精氨酸特异性牙龈素基因疫苗pVAX1-rgpA,并对成年犬进行免疫接种,观察该疫苗在防治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rgpA。拔除15只成年犬下颌双侧第二、三前磨牙,随机即刻植入种植体...
2018,36(1):76-76-81 李传花, 王志峰, 朱丽娜, 范欣, 蓝菁 -
蓬乱蛋白2在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周围早期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蓬乱蛋白2(Dvl2)在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周围早期的表达。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高脂和普通饲料。8周后,检测大鼠血脂水平并于股骨干骺端植入种植体,术后1、3、5 d处死,获得种植体周围骨...
2018,36(1):82-82-86 董晓菲, 王会, 蓝菁 - 正畸用热压膜材料现状与展望 2018,36(1):87-87-91 王如意, 赵志河, 李宇
-
头颈部肿瘤休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癌症术后患者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可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现象,近来被人们定义为肿瘤的休眠。尽管有很多文献已报道相关内容,但肿瘤休眠及微小残留病的生物学和发病机制仍然不清。目前,肿瘤休眠的机制大致包括3种:血管生成性休眠、免...
2018,36(1):92-92-98 高晓磊, 梁新华, 汤亚玲 -
炎性衰老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炎性衰老是机体在衰老的过程中出现慢性、系统性、可控的促炎性反应状态,这种低度慢性炎症与许多衰老相关疾病联系紧密。近年来,炎性衰老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成为治疗和预防炎症性疾病的新方向。本文就炎性衰老及其在牙周炎中的作用进行...
2018,36(1):99-99-103 王琪, 周欣奕, 丁一 -
龋病微生物因素研究进展
龋病是发病率最高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变异链球菌为代表的一系列细菌曾被认为是龋病的单一致病菌。然而,近几十年来,基于传统致病菌的防治手段未能有效降低龋病的发病率,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致病菌理论并不能全面反映疾病与微生物的...
2018,36(1):104-104-108 陈婧, 程磊, 周学东, 彭显 -
薄型牙槽骨的重度前牙开病例治疗1例
本文报告1例25岁女性重度开牙合患者的治疗。患者Ⅲ度开牙合,全口牙槽骨极薄,唇舌侧根型明显,采用固定矫治并配合肌功能训练,在治疗过程中上颌尖牙穿出唇侧骨皮质,将上颌双侧尖牙托槽换成HX托槽并进行龈牙合向反向粘接,同时减少唇肌训练...
2018,36(1):109-109-112 卓海亚, 胡洲, 赵青 -
牙骨质结构不良的X线多样性表现与口腔临床相关性
牙骨质结构不良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有X线表现的多样性,常常造成临床诊断不清,影响了该疾病的正确治疗。牙骨质结构不良临床上易误诊为慢性根尖周炎、骨髓炎、肿瘤等。本文对牙骨质结构不良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以及二者之...
2017,35(6):565-565-570 王虎 -
牙周膜龈手术的临床应用Ⅰ:自体组织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口腔科学的迅速发展,牙周病学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也层出不穷。膜龈手术已在包括牙周再生、牙周美容、种植、正畸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膜龈手术主要包括:1)带蒂软组织瓣术,可以覆盖暴露的牙根表面,也可以结合游...
2017,35(6):571-571-575 毛尔加 -
体外沉默二牛龙牛儿基转移酶Ⅰ对舌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应用RNA干扰技术,体外沉默二牛龙牛儿基转移酶Ⅰ(GGTase-Ⅰ),研究其在舌癌迁移、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登录Genebank确定人GGTase-Ⅰ基因序列,针对GGTase-Ⅰ的基因序列设计并构建3条siRNA,分别将RNA干扰组(GGTase-Ⅰ siRNA1、GGTa...
2017,35(6):576-576-582 陈正岗, 王树人, 李敬华, 韩金宏, 王奇民, 童磊, 刘文君, 杨芳, 郭庆圆, 郭大伟, 王莹 -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萎缩性腮腺再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在萎缩性腮腺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102只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实验组大鼠腮腺主导管,分别于结扎7 d(A组)、14 d(B组)后实现腮腺导管再通,并于再通后...
2017,35(6):583-583-587 魏月端, 左金华, 丁长玲, 朱玉红, 王丽芳, 宋冰, 王晶 -
利用框内缺失法构建变异链球菌srtA基因缺失株
目的 利用框内缺失法,通过IFDC2基因盒及融合聚合酶链反应(PCR)、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变异链球菌UA159菌株srtA基因缺失株。方法 PCR扩增变异链球菌UA159菌株srtA基因上下游同源片段及IFDC2基因盒,将这些片段连接、转化入UA159,替换srtA...
2017,35(6):588-588-592 陈璇, 刘海霞, 彭显, 邹玲 -
氢氟酸质量分数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表面形貌及树脂粘接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氟酸对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表面形貌及树脂粘接耐久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小为11 mm×13 mm×2 mm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片试件72个,经烧结、研磨、清洗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个,分别接受质量分数为32%的磷酸、4%的氢...
2017,35(6):593-593-597 钱海蓝, 任灵燕, 聂蓉蓉, 孟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