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唐五代小说中的“仙境”:文士与道士构建之比较
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以"洞天福地"为代表的道教仙境教理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无论仙境场域类型的比较,还是与司马承祯、杜光庭"洞天福地"关系的比较,皆显示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仙境有着相当程度...
2020,226(01):-74-93 葛焕礼; -
论北宋的黄老思想
北宋是继西汉以后黄老思想流行的另一个高峰。北宋多数帝王有崇尚黄老之举,君臣上下共同推行,思想界互相呼应,黄老思想几乎漫延于整个北宋王朝,其中仁宗朝尤为显著。宋仁宗不仅对黄老十分推崇,并且更加自觉,在位期...
2020,226(01):-94-102 刘固盛; -
汉代以后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演变
汉代的西王母信仰有两个体系,一个是上层社会接受的仙化西王母,是长生神体系;一个是中下层社会传播的神化西王母,是至上神体系。汉代以后,这两个体系的传播走向逐渐道教化。在道教化的进程中,神化西王母更多的是在...
2020,226(01):-103-110 汪小洋; -
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中国史学一直有"孤证不立"的传统。陈寅恪提出并实践"诗史互证"研究方法,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主张地下文物与传世史籍的互证。后又有"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提出,以拓宽史料领域,增强史实客观性。多重证据法...
2020,226(01):-111-118 龙宗智; -
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晚近十余年来,利用司法档案研究中国法律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与此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批评。例如认为这种方法乃是欧风美雨对国内中国法律史学界的侵袭,故而强调我们不应该盲目效仿国外学者的...
2020,226(01):-119-130 尤陈俊; -
后民法典时代的法律实践:传统民事制度的法典化类型与民国基层诉讼
民国时期立法机关移植大陆法系民法体例制定中国民法典,传统民事制度面临三种遭遇,一是通过独立保留原有制度的方式嵌入到新的民法体系中;二是以西方民法理论重述原有制度的内容,将传统制度重新界定后纳入民法典体...
2020,226(01):-131-137 刘昕杰; -
习俗、法规与社会——对清代巴县地区“减租”习俗的法律社会史研究
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租佃关系"时,除"租制""租额"等问题外,还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减租"。但是学界对于减租的具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官方的减租规定上,而对于民间原有的减租习俗研究不够。本研究首先从清代...
2020,226(01):-138-148 凌鹏; -
宋人贡院记论略
贡院是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北宋末年朝廷明令各地建造贡院,记载贡院建造的贡院记随之出现。宋人所作贡院记存今还有31篇,全部是南宋的作品,其中最早的是李处权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的《衢州新建贡院记》。此文回顾...
2020,226(01):-149-158 诸葛忆兵; -
“诗史”观念与苏轼的诗题
抒情诗如何具备"史"的内涵,亦即诗人要运用怎样的方式使叙事成分在他的文本中发挥其功能,这需要作一番考察,以苏轼为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他制作诗题的方式了。不过,呈现于通行本《苏轼诗集》的诗题,实际上有不同的...
2020,226(01):-159-168 朱刚; -
破碎的摩崖:北宋诗人对《中兴颂碑》的多元演绎
浯溪石刻《大唐中兴颂》包含文学、史学、金石学的三大要素,同时满足了宋代士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宋代引发文人广泛兴趣。北宋诗人题《中兴颂》诗共计七首,可分为两大类型:在场的怀古和不在场的咏史。《唐鉴》对...
2020,226(01):-169-178 周裕锴; -
礼仪话语建构:南宋荐举制度与谢启的文体功能
南宋荐举制度推动了谢荐举启写作的流行,这类谢启在官场交际中深化了自身的礼仪功能。作为上行文体,以卑事尊的历史渊源和涉及仕途升迁重要性,塑造了谢启在荐举场合显恭致诚的礼仪性;而南宋荐举科目的增多、荐举信...
2020,226(01):-179-188 戴路; -
知识建构、议题设置和框架效应:北极理事会与北极航运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近年来,北冰洋的海冰融化使得北极地区的航运活动持续增加,然而相比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航运造成的污染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北极理事会在北极航运环境治理中发挥了...
2020,226(01):-189-196 张佩芷; -
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先进群体救国之道再转向
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长时段历史进程中,以救国为表现型态的转型路径几经重大转折,最终以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为界碑,走出纯行动救国和纯启蒙救国的误区,行向启蒙与行动结合的救国之道。这一转变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
2019,225(06):-5-17 陈廷湘; -
五四运动于新文化运动:腰斩还是硕果?
五四运动是腰斩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硕果?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五四运动既没有腰斩新文化运动,亦非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中国近代救亡大树上同一花期开出的并蒂双花,在难得的自...
2019,225(06):-18-27 王小蓉; -
中国现代性观念的起源:“五四”科学语境中的性话语分析
五四运动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现代性观念的兴起。围绕"人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这一时期的媒体和学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性""性欲"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五四学人批判传统儒家压抑的...
2019,225(06):-28-37 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