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史的书写——方法论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大理论成果。同70年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值得大书特书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史也值得大书特书。根据以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书...
2019,225(06):-38-46 梁树发; -
专栏导语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必须将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文本与思想融于一体展开思考,予以梳理和进行论证,这是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对研究者知识、素养、能力的一...
2019,225(06):-38 聂锦芳; -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评论与理解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举行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向这位思想和行动的巨人致敬";当然也有不同观点的评论,特别是在西方,对立观点的争锋还很激烈;而化解这些纷争的关键在于,客观、准确和完整地理解...
2019,225(06):-47-58 聂锦芳; -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的理论来源、根本旨趣与学说史意义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应从其理论来源、根本旨趣与学说史意义三个维度切入。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编纂学家关于阶级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形成的...
2019,225(06):-59-69 黄金辉;曾勇华; -
“宗教的秘密”与人的“救赎”——《神圣家族》对一个普通女人命运的思考和透视
长期以来,马克思被诠释为一个无神论者乃至反宗教的斗士。然而,如果将马克思的思想还原到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就会发现,他与宗教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通过对当时流行的长...
2019,225(06):-70-78 刘秀萍; -
第三条城镇化之路:“城乡两栖”
现有有关农村流动人口的城镇化、市民化以及回乡等方面研究,基本上囿于非城镇化即回乡这样的二元对立视角。事实上,在过去40多年,城乡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城乡二元分割到乡城单向流动,又从乡城单...
2019,225(06):-79-86 王春光; -
从双轨制、新双轨制到市民化——流动人口治理40年
改革开放40年,也是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的40年。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不仅是物的流动,更重要的是人的流动。而人的流动性增加倒逼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由改革之初双轨制下的严格限制,到新双轨制下的有序流动,再到新型城镇...
2019,225(06):-87-93 董敬畏; -
传统刑律中的死刑限制及其技术策略——以《唐律疏议》中的“至死”为中心的考察
传统刑律在技术层面直接表现出对死刑适用的限制。作为立法语言的"至死"即出现于律典或法律规范中的直接表述,其基本含义沿袭了汉代之后正史文献中常见的"罪至死""法至死"等内容,但表述形式、用法与功能则与法典体...
2019,225(06):-94-104 刘晓林; -
吴经熊法学思想中的西方与东方
吴经熊作为近代中国"现象级"的法律精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吴经熊本人受过西方系统的法学教育,对中国文化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自我期许为"超越东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吴经熊早期为人为学有"...
2019,225(06):-105-111 聂鑫; -
再议“六法全书”及旧法体系的废除
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的"六法全书"及以之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是国民党统治的集中体现。自废除"伪法统""伪宪法"的提出,到《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和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这一正式废除六...
2019,225(06):-112-122 赵晓耕;刘盈辛; -
边缘性、地方性与中国现代文献学的着力方向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去中心化"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它意味着对丰富的多元形态的文学经验的尊重和再构。对边缘文学现象和地方性知识(经验)的创新重视具有深化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而独立发展的"中国现代文献学"...
2019,225(06):-123-128 李怡; -
主持人语
早在1980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建人王瑶先生就指出:"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中,我们有一套大家所熟知的整理和鉴别文献材料的学问,版本、目录、辨伪、辑佚,都是研究者必须掌握或进行的工作,其实这些工作在现代文学的...
2019,225(06):-123 李怡; -
中国当代文学文献的特殊困境及解决方向
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49年,随着时空的延展,中国当代文学文献加速度膨胀,而搜集整理工作也相应加速度递增。同时,文学领域的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和各种不规范的"正式"出版物数量庞大,质量参差,更加上一些特殊文...
2019,225(06):-129-132 刘福春; -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命名与相关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作为学科命名,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既更能接续传统,又更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而且在理念上,也更具学术包容性和思想生产力。"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可以援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目录、辑...
2019,225(06):-133-139 姜飞; -
从民国报纸副刊探寻现代文学新的历史叙述
近些年来,报纸副刊作为重要的文献史料,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不过,研究者对于报纸副刊的研究整体呈现出模式化倾向,一是集中于副刊的栏目介绍、作家作品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辑佚;一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和...
2019,225(06):-139-145 张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