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川军广东瓦解考
1925年10月,建国川军两万余部队在广东瓦解。究其缘由,当事人各执一说。史学界对此事件亦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就所及资料一考。 1923年6月,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次年2月,四川讨...
1989,(02):-104-105 刘文耀 -
古籍标点商榷八则
(一) 《陈书》卷7《后主张贵妃传》:“时龚贵嫔为良娣,(张)贵妃年十岁,为之给使,盾主见而悦焉,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 按:“为之给使”之后当为句号,因为张氏为龚氏使女是一事,后主见而悦之是另一回事,其间...
1989,(02):-106-107 方北辰 -
略论书艺美学中之“气”说
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在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古代的不少评论家特别重视贯穿于书法中的“气”,和书法家的“养气”。对书法艺术中这一带规律性的问题加以探讨,对于造就新一代书法工作者,提高广大...
1989,(02):-108-112 周浩然 ,田旭中 -
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在乐山成立
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于1989年4月18日在乐山正式成立。来自省内25所大专院校文科学报编辑部的代表,以及有关单位代表共55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1989,(02):-107 -
论哲学认识与科学认识的特征
当今哲学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的产生并不仅仅由于哲学体系、观点相内容的陈旧,更重要的是古老的哲学在现代科学广泛发展和繁荣的今天,还有没有独立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功能,还有没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必要。...
1989,(01):-3-9 罗勇 -
实用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19世纪70年代初,皮耳士提出实用主义基本原则后,经过詹姆士的发展,杜威的修正,使实用主义成为一种运动,一直延伸到杜威死后的本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实用主义成了政治批判的对象,很长时间我们忽...
1989,(01):-10-15 欧阳荣庆 -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关于“中间环节”的思想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列宁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诞生。“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
1989,(01):-16-19 王万民 -
学习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经济思想的一点体会
我们最近学习了陈云同志建国以来发表的一部分文章和讲话,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文稿,如书信、起草的文件等,共三十余篇。在学习中体会到,陈云同志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一贯的思想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1981,(02):-3-7 裴元秀 ,李秉忠 -
国营商业的领导作用不容忽视
国营商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和领导力量。在商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坚持改革的方向,继续改变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状况和“官商”作风;另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发挥国营商业的领导作用,在国家计划指...
1981,(02):-8-12 陈力 ,尹洪强 -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判断分类理论述评
判断与判断分类,从来就是逻辑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在如何理解判断的本质、判断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哪种判断分类系统比较合理、比较完整等方面,逻辑发展史上的各个学派都持有不同见解,並且提出过许许多多...
1981,(02):-13-23 张宝文 -
古希腊(公元前八至六世纪)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公元前五世纪末,古希腊由于工商业逐渐发展,工商业奴隶主日益强大,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常想与摆脱贵族债务剥削和奴役的农民及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反抗氏族贵族的统治,僭主政治就是在这种斗争中取得胜利而...
1981,(02):-24-30 卢剑波 -
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即将成立
三月一日至七日,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筹备委员会在郑州召开了第三次扩大会议,会上决定今年七月在哈尔滨市举行学会成立大会。 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筹备委员会,是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
1981,(02):-30 -
为埋葬封建制度而斗争——《长明灯》思想试析
一九二五年春天,鲁迅发表了短篇小说《长明灯》。这是一篇充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的作品。今天读来,仍给我们以很大的激励和宝贵的教益。 这篇小说以奇特的格式,寓言诗式的构想,精湛凝炼的笔触,继《狂人日...
1981,(02):-31-35 刘扬体 -
夏衍抗战剧浅析
抗战文艺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继承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更为深刻,题材上更为扩大,艺术上更趋成熟,形式方面更加多样,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
1981,(02):-36-41 钟德慧 -
论悲剧人物的多样性——与陈瘦竹同志商榷
陈瘦竹同志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悲剧问题的文章,读了深受教益。但是他把反面人物通通排除于悲剧人物之外的论点,我却不敢苟同。比如,他在《论郭沫若的历史剧》(《郭沫若研究专刊》,《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辑)...
1981,(02):-42-44 邓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