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是与免疫学息息相关的两个分子。DAMP是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和低氧等因素刺激后释放到细胞间或血液循环中的一类物质;PAMP则是病原体上的分子结构。两者均被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
2016,43(2):172-176 丁烨,任静宜,于洪强,周延民,于维先 -
骨髓间质干细胞归巢至损伤组织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归巢至损伤的心肌组织,可恢复心肌丧失的功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和半胱氨酸-X-半胱氨酸趋化因子受体(CXCR)4是刺激修复细胞迁移至受损心肌的关键性趋化因子,BMMSC会沿着SDF1质量浓度梯度定向迁移至...
2016,43(2):177-180 姚琳,林江 -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免疫研究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也称木村病(KD),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低亲和力IgE受体表达于B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表面,调节各种免疫应答。在KD初发和复发患者中,IgG4均增高,被看作非主要致病性抗...
2016,43(2):181-186 陈青立,Srijana Dwa,Karmesh Bajracharya,龚忠诚 -
生物膜在位点保护中的应用
由于拔牙后持续渐进的骨吸收,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上会有一定损失,从而影响种植体的植入和骨整合,同时也导致美学效果欠佳。而位点保护是在拔牙窝填塞骨替代材料来防止和减少骨流失的方式。但骨粉在拔牙窝直接填塞容易漏出,常需关闭...
2016,43(2):187-189 朱宸佑,邓佳,曹钰彬,刘孟轲,杨醒眉 -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修饰钛材料表面的研究进展
钛及其合金因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但钛金属是惰性材料,植入后不能直接和骨形成较好的结合,因此对钛及其合金表面进行生物改性一直是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作为钛材料表面修饰...
2016,43(2):190-194 徐基亮,夏荣 -
定量时间空间控制在生长因子促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低血性疾病危害性大,致死、致残率高,已成为临床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而血运重建对低血性疾病有明显疗效。血管发生和成熟需要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质量浓度下共同作用,正常的脉管系统需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
2016,43(2):195-200 徐孟丹,邹多宏 -
三维立体摄影技术在颜面部软组织中的应用
颜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信息的获取方法有莫尔云纹、激光扫描和三维立体摄影测量。莫尔条纹法具有成本低、非介入性等优点,但其面部重建还是不够直观且灵敏度较低。激光扫描精度高,立体重构快捷逼真;但其易伤害眼睛,只捕捉表面形貌,...
2016,43(2):201-206 谢柳萍,张卫兵 -
微环境对牙周膜干细胞分化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牙周膜干细胞(PDLSC)在牙周组织缺损修复和维持牙周动态平衡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是牙周组织再生修复治疗的基础细胞。在不同微环境作用下,PDLSC的增殖分化特性呈现出较大的差别。牙周膜干细胞龛和炎症等微环境对PDLSC的分化有抑制作用...
2016,43(2):207-211 潘有条,王一飞,赵洵,曾宪卓,张贞,程钧君,李夏宁,刘威,赵红宇 -
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及其在牙周病防御中的作用
模式识别受体(PRR)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应器,可识别一种或多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可及时向下游通路转导信号,引发先天性免疫反应。PAMP包括脂多糖(LPS)、脂磷壁酸、肽聚糖和甘露糖等。不同的PAMP可被不同的Toll样...
2016,43(2):212-215 刘双,李纾 -
富血小板血纤蛋白在牙槽嵴位点保存中的应用
牙齿拔除后,牙槽嵴会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并伴有软组织的退缩,致使种植修复效果不理想。富血小板血纤蛋白(PRF)富含的血小板、白细胞、白细胞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
2016,43(2):216-219 廖军,徐普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来越来愈多的研究揭示其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潜伏有关。PTN患者的三叉神经节和神经根有明显的脱髓鞘变,而脱髓鞘病变是PTN的主要病理基础。HSV依赖其嗜神经特性感染三叉神...
2016,43(2):220-222 许鹏,陈传俊 -
口腔细菌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口腔细菌黏附的机制是口腔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研究水平的提高,口腔细菌黏附机制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有了较大的进展。细菌表面的黏附蛋白和受体以及菌毛和胞外多糖都参与细菌间的共聚及细菌对牙表面...
2016,43(2):223-227 郑赛男,蒋丽,李伟 -
丙氨酸消旋酶的研究进展
丙氨酸消旋酶(ALR)是以吡哆醛磷酸为辅酶,催化L-丙氨酸与D-丙氨酸相互转化的一类酶,广泛分布于低等生物,与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ALR已成为设计抗菌药物的又一理想靶位。变异链球菌是口腔龋病主要致病菌,产酸耐酸、黏...
2016,43(2):228-232 邱伟,周学东,李明云 -
不同冲洗方法去除根管内氢氧化钙封药的效果比较
氢氧化钙常被用作根管内封药,但根充前残留在根管内的氢氧化钙可能会削弱根充物的封闭性,进而影响根管治疗的效果。比较针头冲洗、超声冲洗、声波冲洗、根管刷、Endovac系统、RinsEndo系统、自调节根管锉系统和激光活化冲洗法对氢氧化...
2016,43(2):233-238 龙赟子,郑春艳,王祖华 -
托槽表面抗菌改性的研究现状
口腔正畸托槽粘接后会导致牙面菌斑附着增加、菌斑内微生物平衡失调并引起釉质脱矿及牙周损害。常用的控制菌斑的方法效果很难保证,而托槽的表面抗菌改性可摆脱上述缺陷。目前,托槽表面抗菌改性常用的二氧化钛、银、聚四氟乙烯具有较...
2016,43(2):239-243 赵夫健,王臻石,石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