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出世”到”入世”——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市民生活伦理
一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世俗精神,但这种世俗精神究竟指什么,笔者认为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种强调入世的市民生活伦理,它的出现对推动欧洲社会的世俗化进程...
2003,(03):-106-112 刘耀春 -
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代转换
从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状、传统文献与研究手段的现代转换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阐述了看法。
2001,(03):-61-68 蒋宗福 -
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及其人文主义精神
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路德的宗教改革纲领———"因信称义"说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平等、人的价值、节制消费、民族意识等一系列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所以,在德国,宗教...
2003,(03):-113-118 邓丽 -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
李渔的作品很早就传到海外 ,现已有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的译本。海外对李渔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这是目前最齐全的关于李渔作品的外文译本和国外李渔研究文论的总报告。文中还穿插了对部分李渔作品的扼要说明和对海外...
2001,(03):-69-78 羽离子 -
唐代雅乐简论
雅乐泛指宫廷祭祀活动和朝会礼仪中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代礼乐制度,政治严肃性、儒家思想正统性是其制作之着眼点。然至唐代,历朝君王重燕轻雅,雅乐制作较之他代尤简;朝廷喜尚享乐,祭祀大乐援引芜杂,民间小调、西...
2003,(03):-119-123 邱源媛 -
四川与变文
变文历来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变文与唐五代时期的四川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变文在蜀地的兴盛 ,与巴蜀文化的独有特征有关。而四川地区在唐五代与敦煌地区的频繁交流也就反映在变文中。
2001,(03):-79-84 陆永峰 -
加入WTO之后中国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和理论的重塑
加入WTO后凸显了我国现行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种种不和谐:立法滞后、不统一、透明度低、可操作较差;立法规定的中外方权利义务不对等;法律规范形式等级偏低,效力较低。剖析隐藏在这些现象后面的法...
2003,(03):-124-128 邓大鸣,何军 -
魏源《诗古微》的文学意义
魏源的《诗古微》不仅是晚清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而且通过对毛序说诗的质疑 ,通过对《诗经》意义层次的分析 ,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文学阐释模式的理论基础 ,打破了经学话语在文论中的垄断 ,恢复了文学的审美意义...
2001,(03):-85-88 马睿 -
论道家理想人的模型
道家理想人的模型———"真人",是顺应自然、超凡脱俗、逍遥自在和初具神性之人,他通过损欲损知得以成就,并为后来道教理想人的模型———"仙人"奠定了雏形。
2003,(03):-129-132 曹玉华 -
《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
《历代地理指掌图》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历史地图集 ,旧题苏轼著 ,虽有人怀疑系伪托 ,但正面材料不够充分 ,至今尚无定论。笔者从该书的文风、内容、版本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进一步肯定了伪托说 ,另外 ,还从四川...
2001,(03):-89-96 郭声波 -
文化身份与边缘书写——从华裔女作家看华人写作的特质
华裔女性作为异域少数族裔承受着双重压力:本土男权观念和异域的种族歧视。这导致了华裔女性写作的双重边缘性。通过文学文本反映这种压力和边缘性,正是华裔女性写作的魅力和特质。
2003,(03):-133-136 肖薇 -
苏轼《论语说》辑补
苏轼《论语说》明代已佚 ,清末张佩伦曾有辑本 ,但未传下来。 1992年卿三祥、马德富二先生又重作辑遗 ,是目前较完整的《论语说》辑本。本文在卿、马二氏所辑外 ,补充辑录了《论语说》遗说 10余条 ,可补文献不足之...
2001,(03):-97-99 舒大刚 -
华瓷西传对欧洲的影响
在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 ,中国的瓷器曾是物质文化交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商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各国 ,欧洲人在掌握了中国造瓷技术以后 ,对华瓷的色泽、图案、纹饰、造型竞相仿效。...
2001,(03):-100-106 孙锦泉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非正式保险制度
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风险保障制度的研究认为 ,在总体欠发达农业社区 ,非正式的保险制度存在和运行是合理的 ;它的效率次于正式保险制度 ,但在社区风险保障中发挥着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从我国农村...
2004,(06):-5-10 王凯 -
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传统上对欧洲历史的解释 ,大都视中世纪为一个文化黑暗时期。但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时期 ,学校教育在欧洲文化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只有深入了解欧洲中世纪文化继承的实际情况 ,才有可能对欧洲历史的演进作出正确...
2001,(03):-107-115 王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