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偶然性的类型——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反省之一
对偶然性进行类型划分的思路和依据 学术界对偶然性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若干有价值的成果(参见《国内哲学动态》1990年第7期的有关报导),但其中有的结论和提法我们不能同意。我们认为,对偶然性的研究应考虑两个方...
1993,(01):-31-36 崔太平 ,高兴华 -
社会基本矛盾不是一对而是两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刊登了唐远镜同志《社会基本矛盾只应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文(以下简称《唐文》)。作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
1980,(04):-40-43 邓双全 ,黄天基 -
浅淡自然科学对古代原子论哲学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一定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要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和提供论证,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提出又往往要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它们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1980,(04):-44-49 徐开来 -
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
在当代社会学界,只要一谈起结构功能主义,无不与帕森斯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都认为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奠定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因而不乏把帕森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
1993,(01):-37-42 王翔林 -
苏轼与理学家的性情之争——兼论儒家性情观的历史演变
苏轼与程颐及其门人之间的矛盾,主要基于两人的哲学观点的严重分歧。原本属于学术观点不同的正常争鸣,被宋代一触即发的朋党纷争所复杂化,加以苏轼性喜戏谑、追求自然放逸生活的性格爱好,遂发展为程氏门人对苏轼...
1993,(01):-43-49 杨胜宽 -
论墨家“以说出故”的推论性质和推论形式
墨家自墨子开始建立墨家学派的时候起,为了批判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并和道家、阴阳家和名家中的诡辩逻辑作斗争,就十分重视研究“辩”的理论和“辩”的技术(方法)。墨家学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批判力,很重...
1980,(04):-50-58 周云之 -
续《灵谿词说》之二 论汪元量词
一 汪元量是宋末元初一位异军特起的词人。他的词作,直抒胸臆,感伤时事,其艺术手法与风格,能够不囿于当时词坛的风气而独树一帜。但是汪元量许多独具特色的词篇,多年来却没有受到论词者应有的重视。先从词的选本...
1988,(01):-61-67 缪钺 -
我国地方新闻传播的格局和特点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新闻传播格局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广播、电视、报纸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这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在地方新闻传播事业中,却并不完全如此。...
1993,(01):-50-55 毛微昭 -
试论南北宋笔记的不同
在我国丰富的古籍宝库中,笔记,尤其是宋代笔记,是一块晶莹的美玉。研究我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和民俗学等,都非用宋笔记不可。但是近百年来,对宋笔记本身的研究却...
1988,(01):-68-73 张辉 -
论人权保护问题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人权的国际保护和国内保护是当前国际人权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认识人权保护问题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承担国际条约义务,通过国内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文...
1993,(01):-56-59 邓大鸣 -
一九四六年政治协商会议纪略
一九四五年 十二月 十六日 周恩来同志受党中央的派遣,率领由董必武、王若飞、吴玉章、叶剑英、陆定一、邓颖超同志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到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董必武、王若飞二同志已在重庆)。随员有李澄之(山东...
1980,(04):-59-66 丁金平 ,卓兆恒 ,艾道明 -
曾中生同志及其《与“剿赤军”作战要诀》
曾中生同志原名曾钟圣,一九○○年出生于湖南资兴县。一九二二年在军阀沈洪英部任参谋职务。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政治科学习,在该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政治部组织科长职务,担任...
1980,(04):-67-70 盛仁学 -
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鲁迅创作——简论鲁迅作品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作为“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先生,不仅在理论主张和批评实践上体现了中外文化交融碰撞中的世界文化意识,他的创作也同样打下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深刻烙印。展示了他的文化选择取向和审美价值的独特追求。 鲁迅的...
1993,(01):-60-66 华忱之 -
封建专制主义不是孔孟之道
在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数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中,封建社会阶段特别漫长。从国内对古史分期问题的各个主要流派的意见来看,最短的也有一千六百多年(三世纪至十九世纪),最长的则可达三千年之久(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十九世纪)...
1980,(04):-71-79 罗世烈 -
《送张舍人往江东》作者考辨
刘文刚同志《孟浩然佚诗新辑》(见《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收孟浩然佚诗二首,佚句一联。他把《送张舍人往江东》一诗,作孟浩然佚诗辑录,值得商榷。 (一)《送张舍人往江东》作孟浩然诗,并非刘的发现。所谓“...
1988,(01):-74 房日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