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能与全善的两难——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伦理解读
"虔敬是因其虔敬而为神所爱,还是因其为神所爱而虔敬?"或者说虔敬是由神的爱所造成的,还是神自身的爱是由虔敬的内在本性所引起的?这是柏拉图在《游叙弗伦篇》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伦理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个提问解读...
2010,(06):-9-12 张伟;史军; -
论信息化时代的公共危机管理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提出了以行政公开、公共信息的及时透明为核心内容来革新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制度。其具体做法:一是澄清认识,走出全能政府独治主义和行政信息由政府垄断保密的黑箱运作误区;二是及时向民众和国际...
2004,(04):-29-34 刘琍 -
制度型政府失灵及其治理对策
政府与市场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实施不同的原则,但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制度型政府失灵是由政府内部行政组织与管理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效率低下。治理的对策,在于完善政府制度体系,进行行政改革,适当引入市...
2004,(04):-35-37 刘伟,吴总建 -
实证主义与哈贝马斯知识原则的存在论初始定向
作为传统理论代表的实证主义是哈贝马斯建构批判的社会知识过程中努力扬弃的目标。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通过梳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批判传统与实证主义的关系,并依据认识与兴趣相一致的观点,对实证主义...
2010,(06):-13-17 夏巍; -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人之栖居"乃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旋律。海德格尔由存在本身而入思栖居,从而揭示出栖居的本质就是栖居的真正困境;在对此困境的倾听中,海德格尔进而由栖居思入"筑造"。在栖居着的筑造中,让物自身自由地涌出和收回...
2004,(04):-38-44 余平 -
信仰思维的心理描述
信仰思维表现为人类对生命存在始终和普遍的关怀。信仰思维的主观性不是主观主义。信仰思维并没有否认理性。信仰的证明不是理论的而在于生存实际的"现证",信仰的利益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心灵感知,信仰的实现是一个逐...
2010,(06):-18-22 王丽;韩凤鸣; -
论“农业社会主义”
作为五四前后国内兴起的各种民粹主义思潮中的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曾经长期影响甚至左右了中共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用主义地对待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是农业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中国...
2004,(04):-45-51 苏志宏 -
白玉蟾金丹派南宗戒律文献初考
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不但在宗教队伍人员上有相当的规模,而且还有自己固定的宗教修行场所,有严密的宗教组织制度和宗教戒律。南宗的戒律制度,其完善成熟的标志体现在白玉蟾制定的《道法九要》中。
2010,(06):-23-28+60 盖建民; -
论康德的时空学说
知识论是康德哲学中最耀眼的一部分,而时空学说则是康德建构知识论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从康德的纯粹时空杂多这一观点出发,将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联系起来考察时空学说,并分析时空学说在康德的知识论以及康德...
2004,(04):-52-55 田方林 -
清虚无为与血牲祭祀——从“鬼道”看蜀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民间信仰常以血牲祭祀来祈求神灵保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民间信仰就会试图革新,向更加成熟的宗教形态演变。道教有着相对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成熟的宗教组织系统,因而成为民间信仰转变的理想模范。西晋蜀地陈瑞的"...
2010,(06):-29-33+69 曾维加; -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有关近代四川学术兴起于同、光时代的论述,多少夹杂了想像成分,但此一时期的四川学术确实呈现一些特色,其影响力尤其得力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典范转移的大潮流。在社会的层面上,近代蜀学论乃是晚清四川地方认同的形...
2010,(06):-34-50 王东杰; -
谈谈《儒藏》编纂的分类问题
为配合目前方兴未艾的《儒藏》编纂工程,探讨儒学文献的类别、古代群书分类的方法和《儒藏》的分类体系,进而提出"六编"、"三藏"、"二十四目"的儒学文献著录体系。
2004,(04):-56-63 舒大刚 -
保护“学问的原料”:由1923年新郑铜器发现所见中国考古学之萌芽
1923年9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引起中外学者关注,纷纷前往参观、调查或者试掘。尽管各方学者均认为自己拥有某种新式的学术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自民初以来,政府先后出台...
2010,(06):-51-60 查晓英; -
当前传记作品的写作形态和批评要求
通过对上海鹿鸣书店在售情况和被称为传记文学的三种期刊栏目的分析,从具体的调查和资料出发,讨论当前传记作品的市场情况和写作形态,辨析传记作品的史学特性,提出实、真、奇、伟的当代传记写作的学理批评要求。
2004,(04):-64-68 李生滨 -
明清时期“世情书”的创作方式及其变异
"世情书"是明清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有基本的创作方式;不过,由于受小说批评、读者接受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同时期出现的"世情书",其创作方式也会在不同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革新。至于"世情书"代表...
2010,(06):-61-69 纪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