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唐宋古文家的双重批评标准——从韩柳欧苏的妓妾声色谈起
食色性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家也不例外。不过,同一个玩妓置妾、追求声色之欢的事实,历来批评家却对韩、欧严,对柳、苏宽。而往深一层看,这种宽严不均的批评现象其实还代表着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
2010,(06):-70-75 沙红兵; -
论承前启后的重要曲家汤式
汤式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曲家。他在改朝换代之际的感慨兴亡和入明后的颂圣美新之作为散曲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散曲创作继承了元代后期散曲文学俗中求雅的传统,既维护了散曲文学固有的文体特征,又在徘体技巧和雅...
2004,(04):-69-73 赵义山 -
论杜甫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
杜甫蜀中诗自中国文学史以降第一次正式书写"乡愁"一词,并有大量乡愁主题诗歌传世。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愁文学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归纳与创造了"乡愁"这个语词,而且实现"诗意的栖居",在蜀中浣花溪畔等地写下大量...
2010,(06):-76-81 张叹凤; -
汉代简帛量词新论
汉代简帛中出现的一批量词,其用法很值得关注;有的量词能印证旧说、订正前说。
2004,(04):-74-79 吉仕梅 -
《诗学》:哥特式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冲破了柏拉图设定的文学作品不能描写恐怖、凶杀、罪恶等"黑色"内容的禁区,最早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作品表现"黑色"内容的审美特征、审美功用及存在价值。这使得《诗学》成为以"黑色"...
2004,(04):-80-83 李伟昉 -
集成与创新:评《苏轼全集校注》
《苏轼全集校注》是一部合诗、词、文为一的全集校注,全书编次合理,体例完善,校勘精审,注释详明,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基础上,又多有新的开拓和创获。
2010,(06):-82-84 夏静; -
新闻舆论导向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解读
"舆论导向"思想是近二十年来党的新闻工作的指导理论。随着社会历史条件、执政党治国方略的变化,这一思想体系也在动态性地发展之中。有必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时空脉络中梳理这一思想的演进轨迹,明确其内涵拓展变化...
2010,(06):-85-91 朱天;梁英; -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
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在范围、形式、影响和理论探索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在西方汉学领域确立了坚实的地位。从历史发展与现状、主要译作简介、译文评析、对现代美国诗学与诗歌创作的影响以...
2004,(04):-84-89 朱徽 -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次生灾害的生成及治理
重大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引发信息次生灾害,信息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的粗放、信息发布者传播方式的位移以及信息接受者群极化传播,使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更为复杂。树立科学的预防和治理意识,建立有...
2010,(06):-92-96 王炎龙; -
宋儒对仪礼的注解与辨疑
《仪礼》是儒家的重要典籍。由于《仪礼》所记多先秦礼制,内容古奥,加之历史文献对《仪礼》在汉代的传授源流记载比较模糊,学者理解不同,多有纷争。宋儒《仪礼》方面的著作不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文献考辨方...
2004,(04):-90-96 杨世文,李国玲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增长和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在转型,即从私人物品生产难以满足人民对私人物品的需要这一矛盾主要方面,向公共物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这一新的矛盾主要方面转变,主要涉及"社...
2010,(06):-97-104 谢地;刘佳丽; -
陈抟美学思想初探
作为唐宋之交承上启下的学者道士,陈抟的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有特色的。他毕生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以审美的态度考察宇宙的生成和自然万物,强调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陈抟的宇宙生成思想、内丹思想为后人所传承,他的...
2004,(04):-97-104 李知恕 -
中国个体经济:30年的变化与发展
从制度变迁、城镇和农村以及地区差异等多方面分析了中国个体经济30年的变化与发展,认为个体经济近年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私营企业迅速成长,从而部分替代个体经济。这一结果是中国市场经济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的重...
2010,(06):-105-114 李昆;赵昌文; -
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
在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概念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民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支系"不应是族群的对应范畴。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是经常发生的,祖源记忆则构成族群自我认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
2004,(04):-105-111 刘复生 -
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分析
从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公司治理等角度对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期对优化会计控制运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帮助。
2010,(06):-115-119 朱波强;唐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