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化人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美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便是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人的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讲并非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存在,而是成为解...
2001,(01):-65-73 刘方 -
正统与政见之争——论北宋中后期苏氏蜀学对荆公新学之批评
苏氏蜀学对荆公新学的批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潜伏期、激化期和深化期。它反映出二氏之学在经世层面“重法”或“重人”等诸多分歧 ,以及苏轼的儒学传承意识。它与北宋中后期的政争、党争互为表里 ,既导致和强化...
2004,(05):-102-109 刘成国 -
试论大足石刻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的重要价值
北宋范祖禹书、南宋所刻的大足石刻《古文孝经》是目前最早的《古文孝经》宋本 ,对认识传世《古文孝经》的文献价值、考察日本流传的《古文孝经》及《孔传》之真伪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石刻《古文孝经》上石时...
2003,(01):-83-93 舒大刚 -
哈利斯的描写主义语言学研究
美国著名的描写主义语言学家哈利斯,其语言学研究包括三个阶段:结构分析、转换分析和算子语法。这三个阶段互相联系,浑然一体,共同代表了哈利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学术成果。
2001,(01):-74-80 张和友 -
大禹史传的西部底层
文化底层是指存在于不同区域中一种或数种来源相同、年代古远 ,并在各自文化序列中处于底层或带有底层特征的共同文化因素。从底层这个视角出发 ,对古史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进行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
2004,(05):-110-116 段渝 -
宋代书院与宋代蜀学
就学术思想而言,宋代蜀学经历了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蜀学的这种变化转型,与书院有密切关系。苏氏蜀学诸儒不如洛学诸儒重视书院教育,是苏学逐渐衰隐的原因之一。而张縂之学及其通过书院返传回...
2001,(01):-81-89 胡昭曦 -
晚期巴文化李家坝类型初论
运用三峡库区地下文物抢救工作中发掘出来的最新考古资料进行研究 ,提出在晚期巴文化中还存在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即“李家坝类型”。这种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三峡地区 ,年代主要为西周晚期春秋早期至西汉...
2004,(05):-117-122 罗二虎 -
《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
《夷坚志》补志卷二三之“黄谷蛊毒”是研究宋代民间蛊毒巫术的重要文献 ,其所涉及的四种蛊毒 ,是宋代民间的主要蛊毒类型 ,是宋代民间黑巫术中最具有神秘性的一部分内容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由于其具有...
2003,(01):-94-100 刘黎明 -
宋代语言中的同义词聚合
选取宋代语言中的9组同义词进行讨论,考察这些同义词形成的历史源流,辨析它们语义上的异同,在宋代语言中的使用分布,以及组建新词的功能。通过探讨这几组同义词之间的聚合关系,以描述宋代语言中同义词的情况...
2001,(01):-90-96 李文泽 -
三峡地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状况初探
三峡地区农业史研究近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但囿于文献和考古材料 ,目前研究成果还不多 ,汉代及汉代以前的研究更是薄弱。本文根据三峡地区考古发现及相关文献对两汉时期三峡地区的耕地、农具、农作物、水利设...
2004,(05):-123-129 蒋晓春 -
20世纪末关于中国考古学走向的争论——以俞伟超和张忠培的观点为中心
自 2 0世纪 80年代起 ,中国考古学界出现了对本学科的整体反思。俞伟超与张忠培被分别视为“新派”和“传统派”的代表 ,他们的争论成为反思中的焦点。分析两位先生的观点及研究论文后 ,可以发现他们的实际取向相...
2003,(01):-101-115 查晓英 -
孔子的民族观与汉族的发展
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的关键因素,以此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民族观,这是他总结三代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结合春秋时代民族斗争的实际情况而得到的明智结论。这对战国时代的大一统思想和其后汉族的...
2001,(01):-97-112 罗世烈 -
旅游投资项目的产品化及营销策略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了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 ,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 ,旅游投资项目不是一个来源于旅游市场 ,能多方面满足投资者需求的营销产品。旅游招商本质上说是一种营销活动 ,将投资项...
2004,(05):-130-134 黄鹂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害思想初探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的兴盛促进了人们对天人关系的重新理解 ,由此形成了天道自然观下的进步灾害思想。并进而导致了积极兴利除弊的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救灾理念。但就总体而言 ,神秘主义的阴阳灾异说在当时仍...
2003,(01):-116-122 王亚利 -
司法程序的基本特征:传统型与现代型之比较
从类型学的角度将法院制度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基本类型,并在司法程序的独立性、理性化、公正性、刚性、和平性以及程序之主导参与主体等方面勾勒了两种类型司法程序基本特征之不同及其成因。
2001,(01):-113-120 左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