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与文明》
-
儒家价值信念的彰显──论王畿哲学对老庄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宋明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已成融合之势,释、道二学日益渗透于正统儒家思想中。王畿作为心学派王守仁的得意门生,其思想颇受老庄影响,特别是在本体论架构中,即关于对“道”的虚无性、自然性的继承和主体性...
2000,(01):-27-34 付小莉 -
代情结与中国人的无意识结构
俄底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弗氏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几个工作假设。然而,俄底浦斯情结是普适的还是文化的?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俄底浦斯情结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无...
2000,(01):-35-44 霍大同 -
欧盟就业政策及其对我国再就业政策的启示
近年来,失业阴影不仅笼罩着整个西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本文以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再就业工程现状为背景,在分析欧盟就业状况及其政策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欧盟有关经验,进一步...
2000,(01):-45-50 杨继瑞,袁春晓 -
试论当代金融信息化
在当代“信息革命”浪潮席卷下,金融领域中出现了“金融信息化”这一新兴趋势。“金融信息化”引起金融领域中的重要变革,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科学工程化,而在实务方面则表现为金融市场虚拟化、国际金...
2000,(01):-51-56 肖晟 -
《远大前程》的叙事特征
兴盛于60至70年代的结构主义叙事学,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丰富了文学批评。其一,它有助于人们努力去发现相同类型作品的深层结构,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侦探故事;其二,它为特定作品的文本分析提供了线索,阐...
2000,(01):-57-63 艾晓玲 -
析布思的小说伦理学
《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布思的一部重要论著。布思小说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亚里士多德和芝加哥学派的学说。布思根据作者、读者、作品和世界四方的关系阐述了他对小说伦理学种种问题...
2000,(01):-64-71 程锡麟 -
简评《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
-
编纂《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回顾
本文是对编纂《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小结,共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是简述《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编纂过程,二是对《宋辽金元文学分典》质量的基本估计,三是保证《宋辽金元文学分典》进度的措施,...
2000,(01):-73-77 曾枣庄 -
苏轼与道
本文着重论述苏武与道的关系,即道家道教对苏轼的影响,苏武对道家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具体论述:苏武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历史分期;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的道教修炼;道与苏武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
2000,(01):-78-83 刘文刚 -
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
该文使用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对汉晋时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形成与路线特点、建设、商业活动,以及汉代成都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这条古道在西汉中期以前就已存在,但汉...
2000,(01):-84-105 罗二虎 -
“两国论”不存在任何法理基础
本文根据台湾地区现行的条约、“宪法”和“法律”关于中国领土及一个中国之规定,分析“两国论”不仅违背了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原则,而且也违反...
2000,(01):-106-115 周伟 -
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特色主要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的特色表现出来。区域经济的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要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必须从我国东、中、...
2000,(01):-116-121 符礼建 -
人的命运──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评论史
本文认为,在《静静的顿河》问世的第一阶段(1928年-40年代),苏联评论界对葛利高里毁多于誉,有的批评家甚至将他称为“人民的敌人”。这是由当时文艺思想的大背景决定的。第二阶段(1953年-80年...
2000,(01):-122-128 刘亚丁 -
跨入新世纪与多元文化──中国比较文学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