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君毅论超越人生之哀乐相生
唐君毅认为,人的生命不能只停留在现实的俗情世界,而必须超越到形上的价值世界以求恒定之真美善神圣。价值世界既是超验的,又与现实世界相关涉。人在超越到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会有“天才之路”和“圣贤之路”,充满...
2006,(01):-35-41 何仁富; -
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与虚拟——触摸、可视的另类裁量
信用既是商业经济的基石,又是社会道德的基石。然而就是在这两块基石上滋生出虚拟经济来,于是构成了虚拟的现代经济社会。本文试图分解信用与虚拟的组合维度,并给出评估与裁量两者的途径与方法,以辨析当代的虚拟世...
2006,(01):-42-45 屈锡华;李俊杰; -
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以唐代长安道教为例
唐代长安道教宫观大量设置,各名山宫观道士汇聚长安,积极介入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这反映道教史上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唐代长安道士注重弘道,道教与儒释共同鼎立而为三教,道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2006,(01):-46-52 张泽洪; -
银证分业与合业经营模式评析──兼论我国银证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合作
国际银行业与证券业关系演变与现状为我国WTO环境下银证体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 的借鉴。分业体制下的银证合作是我国应对入关后激烈金融竞争的积极主动策略。除了继续 拓展经纪业等一般业务外,更应以合作创新为基...
2002,(01):-31-34 汝莹 -
基于成员合作的组织有效性建模分析
从组织成员合作出发,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研究成员目标优化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研究组织目标优化问题,并把个人目标优化条件下成员投入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目标优化的资源约束,以此建立博弈分析和线性规划的联系,使...
2007,(05):-115-119 蔡德章;王要武; -
政治权威在道德效力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不同于法律效力的物质性,道德效力实现的手段是纯意识性的。这一差别使得政治权威在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政治权威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是法律效力不可或缺的根基,却在道德效力的意识性面前表现出局...
2007,(05):-120-127 钱向阳; -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
2006,(01):-53-61 张子开; -
伙伴关系──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伙伴关系成立的原因在于以伙伴关系为纽带可以建立新的企业优势 ,它具有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紧密型”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企业通过建立合作伙伴 关系,以形成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2002,(01):-35-38 李光金,刘兵 -
反思波德里亚:我们如何理解消费社会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已成为国内批判性理解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础,但他不是从对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及其规范论证的角度去讨论消费社会,而是从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本真性诉求去批判消费社会。这样的思想样式注定了...
2006,(01):-62-69 吴兴明; -
从法学之法通向司法之法——现代性-后现代范式中法的概念变迁
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二元分立是现代性法概念的基本特征。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推动了法的概念三个基本维度的重建,从而沟通了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在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
2007,(05):-128-135 陈卯轩;里赞; -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家和道教认为最根本的是“道”,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 宙万物。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将思考的范围扩到整个宇宙,树立 了朴素的整体观念。由此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基本...
2002,(01):-39-43 卿希泰 -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进程中的砍伐庙树
清末四川庙产兴学过程中,作为庙会公产资源之一的庙树,在各地都曾被砍伐,以为修缮、营造学堂之用,或筹作学堂运作经费。在不同的地区,砍伐庙树的目的和特点有所不同。同时,砍伐庙树过程中存在弊混谋利的情况,引起...
2007,(05):-136-144 徐跃; -
论译学辞书与译学建设
随着“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近十来年间,一批译学辞书在海内外陆续出版,这既是建构译学的迫切需要,也是译学建立的重要标志。从译学辞书产生的背景与基础、类别与实例、功能与意义、问题与缺陷,以及前景与展望等...
2006,(01):-70-74 朱徽; -
理学知行观与明清实学
明清实学思潮的产生,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来自于宋明理学而又 对立于宋明理学,是理学中所包含的实学思想的继承、改造与发展,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 又有严格的区别。本文从剖析理学知行观这一角度,揭示理学,...
2002,(01):-44-51 黄德昌,唐积柏 -
论新生代小说“断裂”本质的双重内涵
“新生代”作家在1998年发起的“断裂”问卷已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有关“断裂”本质的论争可谓众说纷纭。从“断裂”行为所呈现出的作家文化心态入手,具体分析“断裂”本质的双重内涵。
2006,(01):-75-80 张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