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唐诗歌否定评价的当代反思
从唐末至今 ,论者对晚唐诗大多持否定态度。反思这种带有明显历史惯性的批评现象 ,不难发现 ,不是晚唐诗缺乏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而是其出现的异于此前诗坛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艺术思维和艺术风格 ,...
2002,(04):-87-92 田耕宇 -
知识链的绩效评价
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形成了知识链。为使知识链健康发展,科学、全面地评价知识链的绩效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知识链的特点,提出知识链绩效评价的原则,分析知识链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006,(05):-134-139 蔡兵;顾新;王维成; -
《四川书院史》人名辨误一例
-
论外部性在先验感性论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人之感性能力之可靠性的保证,已经被康德分作两种先天的、作为先验感性论的主要论题的表象样式,即时间和空间。它们的功能与地位均是不同的。外部刺激和空间形式这两个概念,在康德贯彻其主体性原则于人之认识之中...
2006,(05):-140-144 曾怡;余玥; -
民国防区制时代四川的反缠足努力
民国四川的缠足状况与不缠足努力甚少为学界关注 ,本文依据地方档案和报刊资料 ,初步重建 1917- 1935年四川“防区制时代”以官方为主的反缠足努力 ,并通过考察此后四川妇女的缠足情况来验证反缠足努力之成效 ,希...
2002,(04):-93-105 杨兴梅 -
刘湘政府(1935-1938)对川省基层行政人员的任用倾向
四川新政府成立后 ,即着手整顿基层行政人员。刘湘政府对县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权尽量加以控制 ,通过县政人员训练所 (简称县训 )训练出大批基层行政人员 ,“县训”出身者与刘湘政府形成一种“亲密”关系 ;而其他非“...
2002,(04):-106-112 王玉娟 -
诉讼法学理论研究:观念的变革与前瞻
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国诉讼法学理论研究面临着观念的转变 ,人们应当对诉讼功能、诉讼价值、诉讼国际标准等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把握 ,应当摒弃“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地位 ,应当实现从“国家本位”、“权力本位”、“...
2002,(04):-113-118 吴卫军,何继业 -
宋代孝文化述论
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 ,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宋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 ,奉行尊老国策 ,旌表孝德孝行 ,并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
2002,(04):-119-126 黄修明 -
庆祝四川大学建校110周年
-
深裘大马歌悲风——金代诗词文学创作论略
女真统治者在建立国家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举措 ,推动金代文学长足发展。金代文学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 ,在不同的时期文学家群体的组成不同 ,而其作品反映的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有较大差异。这一时代...
2002,(04):-127-134 李文泽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川大学史稿》总序
110年的四川大学历史生动地演绎了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现实需要与未来趋向、社会需求与个...
2006,(04):-5-7 谢和平; -
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再认识
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法国学派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它为规范学科所创立的一整套严密的研究体系迄今仍在学术界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 ,围绕这一学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其中最为突出...
2002,(04):-135-139 李伟昉 -
学术“中心”与“边缘”互动中的典范融合: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1924—1949)
近代史学如何建立“途辙”,近10年来已成为学术热点。以一学术机构为描述单位,兼顾人事、制度诸因素,或是动态把握学术史发展脉络的一条方便途径。就此而言,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可以算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事例。...
2006,(04):-8-16+21 王东杰; -
吴越兴亡
吴越的历史在春秋时代前期是个空白,春秋后期始见记载。吴越的活动地域在太湖流域。从地下发掘材料看,这个地区的文化还是很悠久的。这一地区自然产品丰富,但它的社会组织松散,基层存在许多农村公社,这应当是吴越...
2006,(04):-17-21 徐中舒; -
《稽古别录》序言
我国史籍之富,举世莫京,而史论之丰亦然,且皆散见各书,不便初学。昔司马光为《资治通鉴》,复撮取事要,代为衡其得失为《稽古录》。然温公所论,伤于简括,不具事形。此编之辑,与之相仿,而议论为详,遂名曰《稽古别录...
2006,(04):-22-23+128 蒙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