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后我国金融结构的国际比较——银行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
从国际横向与纵向比较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金融结构所处的状态,表明国际银行功能的稳步增强、证券市场的巨大波动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金融结构不再属于银行主导型。不能低估目前证券市场的作用,也不...
2011,(05):-124-130 高杰英; -
“数十年之积惑一朝冰释”——跋蒙文通先生《致张表方书》
蒙文通先生一生研治传统学术,于儒家学说钻研尤深。但长期在探求自孔子思想至宋明理学中积累而未决的问题,只有在解放后学习了马列著作才找到了答案,故在致友人信中现身说法,讲"数十年之积惑一朝冰释"。这封信,不...
2008,(01):-138-140 陈其泰; -
对中国陪审制度的实证研究——以某市基层法院为视角
中国陪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独特性和具体运行情况究竟如何?我们通过对一中心城市基层法院陪审制度实际运行状况的实证调查,发现中国陪审制度不同于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诸多特点,并得出其制度设计与立法预期存在较...
2007,(01):-132-138 刘晴辉; -
通过试点与实践推进制度创新——以L县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的试点为样本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现代性制度正在实践中艰难形成。L县检察院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便体现了这种制度变迁的方式与实践创新。地方性司法机构的"试点性改革"与"试错性试验",无疑推动...
2011,(05):-131-137 左卫民; -
蒙文通先生佚文《〈西洋近世史〉序》书后
蒙文通先生1932年任教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时,为同事张仲琳教授编著的《西洋近世史》作序,对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情势,提出自己明确的看法,并特别指出借鉴西方史学的必要性。该序是蒙先生在文化观点上持"...
2008,(01):-141-144 赵灿鹏; -
“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
现代刑事诉讼制度面临有效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司法难题。解决此难题的路径之一就是许可当事人间就证据问题、程序问题、乃至实体问题形成合意,合意在追究犯罪方面更符合刑事诉讼的目的,适应刑事政策的需要,...
2007,(01):-139-143 黄维智; -
论“反复自白”的效力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反复自白,形成多份甚至十数份口供,而一旦出现刑讯逼供等非法取供问题,则是否排除以及如何排除反复自白遂成为困扰实务界的难题。反复自白应当排除,并非基于"毒树之果"规则,而...
2011,(05):-138-144 万毅;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注释”和“参考文献”著录细则
-
青年文史学人交流的契机: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综述
2011年8月18日至8月27日,由台湾中研院院士李孝悌先生、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罗志田先生共同倡议发起,台湾蒋经国基金会、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宋庆龄基金会、四川大学合办的"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在四川成...
2011,(05):-53 郭书愚; -
中国共产党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行动逻辑的转换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斗争哲学作为自己的行动逻辑,不仅是由于受到了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崇尚斗争哲学的理论影响,也是在实践中克服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消极影响和改善革命行动效率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
2011,(04):-5-11 李学林;梁横江;苏蔓; -
追溯哲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讨论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哲学"的某种固定标准模式,即哲学之"法"或"迹",而没有触及哲学之"所以为法"、"所以迹"的问题,即没有触...
2011,(04):-12-19 黄玉顺; -
论唐君毅早期思想中的生死问题意识
唐君毅作为一位早慧型的哲学家,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就有了多次对生死离别之事的强烈感受和生命体验;在他早期的思想创造中,这些体验形成了他自觉的生死问题哲学意识和生死哲学思想;这些意识和思想贯彻其终身,构建出...
2011,(04):-20-24 薛立波; -
民间与官方、政治与宗教——以唐代女真白日升仙现象为中心的考察
白日升天在道教而言,乃是无上高深之术。道教尊重女性,其神系中有大量的女神、女仙存在,在修炼、戒律、教义、组织等方面亦能男女一视同仁。从唐代的女子白日升仙神话建构过程中,反映出当时民间与官方、宗教与政治...
2011,(04):-25-29 李裴; -
赵宜真的理气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赵宜真作为元末明初兼通儒学的道教思想大家,力图把儒家理气思想及其工夫方法有机地融会于道教的思想教义和修道实践中,从而建构出一种既内涵儒家理气论思想要素,又有别于儒家式样的道教理气论思想范型和工夫方法...
2011,(04):-30-35 胡锐; -
清末官绅推行切音字的努力与成效
清季切音字运动从观念的传播到付诸实践,经过了20年时间,一度呈现蓬勃趋势,随着简易识字学塾政策的推行而趋于式微。透过切音字的推广可以看到,其时地方政府和朝廷在某些问题上的取向有异,且二者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2011,(04):-36-55 王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