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意识形态”与批判理论的学科化
国内人文学科理论建构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早期批判理论的学科化。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例:它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将“意识形态”概念抽离出来,将其与“审美”嫁接为一种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并以之为一个学科式...
2007,(02):-5-11 吴兴明; -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规范性理论建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性质观符合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时代要求。它从学术上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对于文学的...
2007,(02):-12-17 冯宪光; -
基于要素与成本差异的银行贷款行为分析
不同规模银行贷款行为的差异与要素组合和成本差异有关。大银行技术水平和资本/劳动比例较高,规模经济效应使它们选择可依赖资本投入对借款人进行数量评估的交易型贷款。小银行虽然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但在劳动密集...
2007,(02):-18-22+45 粟勤; -
全球银行业产权结构私有化变革探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业产权结构的私有化变革愈加成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现象,银行私有化运动是这一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银行业产权结构的私有化变革和银行私有化运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深...
2007,(02):-23-32 刘万明; -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实证研究
运用Grange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及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我国货币供应量对各地区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定量描述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形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中的作用。
2007,(02):-33-40 刘飞; -
论银行信贷资产非安全性生成的一般机理
以行为金融学和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分别从银行体系的主体缺陷、客体缺陷、信息不对称、金融制度、经济环境五方面分析银行信贷资产非安全性的一般生成机理。这对探寻防范和控制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措施具有实践意义。
2007,(02):-41-45 郭敏; -
试论晚清政府的“失信”:从上海股市到“保路运动”
1880年代上海股票风潮导致晚清股市失信,而1898年开始发行的"昭信股票"则又标志着清政府国内公债政策失信。1904年颁行的《公司律》虽然有助于推进资本动员,但却遭到官权不当干涉,从而使法制信用大失。社会对于政...
2011,(06):-5-11 李玉; -
论近代中外交往中的上海通事群体
上海通事作为近代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介体,在当年上海的对外商贸、文化等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开埠后商贸的蓬勃发展和租界的形成给这些通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把上海通事置于近代中外...
2007,(02):-46-51 周毅; -
美国原住民的称谓之争——当今美国“美国印第安人”与“土著美国人”的争议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美国原住民的称谓问题,围绕着“美国印第安人”和“土著美国人”这两个词产生激烈的争议。在分析这两个词的源起以及赞成和反对使用的理由后,我们认为,用特定的印第安部落成员身份来称呼...
2007,(02):-52-59 邱惠林; -
“非君”与“排满”——辛亥革命的现代性诉求及其中国式表达
明末黄宗羲、王夫之的学说,在辛亥革命时期分别被立宪派和革命派赋予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涵。与洋务运动以来提倡的"中体西用"说不同,黄、王二氏的学说是长期被视为传统政治边缘的异端和叛逆思想,他们重新进入...
2011,(06):-12-17 李晓宇; -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吴虞与民初四川思想界的演变
辛亥前后,四川的新派与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此盛彼衰,形成了拉锯战的格局。吴虞与各方新人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反孔非儒",为此他们求同存异,同心协力,互相声援,加上青年学生的支持和一些旧派...
2011,(06):-18-26 黄天华; -
汉字形体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文字记录语言,也能影响语言。在汉语中,有一些词语的用字,并非采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而是采用它们的形体特征。其中,有基于汉字形体分析理论的假会意结构,有以汉字整体轮廓为基础的各种比拟表形。由这些方式产生的...
2007,(02):-60-66 俞理明; -
近年来国内外价值观问题研究述评
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的起步早于国内。国外研究者从价值观的涵义、分类和测量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国内研究者侧重于价值观的宏观理论、特定社会群体和特定社会领域价值观的研究。国内关于价...
2011,(06):-27-31 尤国珍; -
《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再献疑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汉语语源学的一部力作,是语源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然其对同源字语音关系的标注尚留有疑窦。本文依据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确定的语音标准,对字典所收列的1029组同源字的语音关系进行...
2007,(02):-67-70 邵文利;杜丽荣; -
海德格尔转向视角中的存在与时间问题
海德格尔通过时间而追问存在问题,在前期,他试图通过从时间性到时态性的跳跃来实行"转向",以把握存在本身之意义。但是这一方式后来被他放弃了,因为在形而上学语境中,这种方式会使存在被误解为存在性,时间又被误解...
2011,(06):-32-38 李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