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迅速审判:不同刑事诉讼模式下的理念与制度比较
从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角度看,迅速审判的理念始终存在。对不同诉讼模式下的迅速审判的理念与制度进行分析,可以根据价值目标的不同将迅速审判的理念与制度划分为纠纷解决型、权力行使型和权利保障型,根据效力...
2007,(04):-123-130 马静华;潘利平; -
李峤《杂咏诗》:普及五律的启蒙教材
初唐是一个诗的时代,诗歌的功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众多类型的诗歌中, 李峤的《杂咏诗》尤为与众不同。它无论在形式、内容、体系及风格上,还是在传播、版本 、注释方面都独具特色。而这皆源于《杂咏诗》作为...
2002,(01):-135-144 刘艺 -
实践中的公诉裁量——以实证调查材料为基础的经验研究
尽管我国检察机关酌定不起诉意义上的公诉裁量空间狭小,但实践中还是存在以裁量事实与证据为基础的裁量行为。在严格控制公诉裁量的制度环境中出现的这些裁量行为表明我国公诉裁量的现有架构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
2007,(04):-131-139 郭松; -
现代企业国有产权资源优化配置路径探析
现代企业国有产权资源运行效益递增,有赖于企业国有资源交易配置的路径优化。通过明晰企业国有资源产权归属及权责边界、调整交易配置结构布局、提升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实施国际市场配置互利共赢战略、健全激励...
2007,(04):-140-144 李朝鲜; -
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
元典是距今两三千年前“轴心时代”的创作物,包藏着民族精神的基元。这种“全息性文化基元”某些部分的新生,取决于后来时代提供的条件。考察近代思潮对元典精神的承袭发扬和扬弃创新,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题中...
2007,(03):-5-17 冯天瑜; -
清初学术思潮转换刍议
明清之际,学术思潮出现了新的历史转换。清初,经历过明清鼎革之变的宿儒遗民思想影响在学术界依然很大,他们在继续晚明学术风气的基础上,深沉反思现实与历史,积极探索新的学术出路,为清初学术发展开出新格局,展示...
2007,(03):-18-25 史革新; -
19世纪西方地理学译著与中国地理学思想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
空间知识的拓展在传统思想近代转换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9世纪西方地理学译著给近代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地理学知识,形成了新思想的“地理大发现”。地理学译著活动对于地理学思想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具有重...
2007,(03):-26-36 邹振环; -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
我们可以通过建构理念层次上的文学批评场域,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践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把握。一个理想的文学批评场域应该基于非同一性基础上,以文学批评自主性作为共同遵守的信念。它由专业批评和业余批评所构成...
2007,(03):-37-44 朱国华; -
知识权力化与传媒大众化
这是一个知识权力化和传媒大众化并行的时代。知识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成了一种控制力,决定着传媒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媒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话语霸权。而大众化这一特征犹如一个被管束的女子,在传媒内容(即知识)居...
2007,(03):-45-49 米丽娟; -
广告乌托邦思想的解析
综合各种广告案例分析广告乌托邦思想的内涵、特点、形成原因和传播意义,在广告生产商品意义的过程中,广告乌托邦思想所担负的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
2007,(03):-50-55 李雪枫; -
宪法学思考中的事实与价值——有关宪法学的一个哲学话题
宪法规范同任何法规范一样,不免纠缠于实存(事实)与当为(价值)的关系之中,此一关系也构成了宪法学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哲学基础问题。在注定存在价值导向的思考中,宪法学必须面对价值从何而来、价值判断何以正当的追...
2007,(03):-56-64 林来梵;翟国强; -
宪法认识论批判
宪法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宪法现象的认知视角、评判逻辑和思维方式的总称。自近代以来,受科学认识论的支配,求真主义成为宪法认识论的唯一诉求。伴随着回归生活世界的时代呼唤,科学认识论主宰宪法认识世界的时代宣告...
2007,(03):-65-70 江国华; -
现代性分化的自主逻辑及内在张力
现代性是一个自我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包含扩张性也包含否定性,现代性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而前进,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性分化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表现。正是现代性分化的内在趋势使我们看到现代性被重...
2007,(03):-71-75 张丽;高鸣;朱恪均; -
安瑟伦与中世纪经院哲学
安瑟伦,在西方哲学史上被尊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经院哲学之父。在思想上,安瑟伦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衣钵。基于奥古斯丁主义的传统,安瑟伦提出了“信仰寻求理解”,这一口号可以看作是整个经院哲学的定义和基础。安瑟伦...
2007,(03):-76-82 溥林; -
语言与世界:对克里普克的后天必然真理的一个解释
传统观点认为先天真理一定是必然真理,后天真理一定是偶然真理,S.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主张所有的名称的同一性陈述都是必然的,虽然它们常常只能凭经验才能被认识。对此我们可以给出如下解释:名称的同一性陈...
2007,(03):-83-87 郭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