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近世城市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日本近世城市发展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兴盛,造成了日本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町人因为从事商品货币经济而逐渐富有,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武士阶层因为脱离生产经营、居住到城市里依靠年贡生活而逐渐贫穷,社会地位每况...
2010,(01):-22-29 许晓光; -
阿伦特式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依照阿伦特的政治观,极"左"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的灾难不能泛泛地归结为"政治"化,而恰恰是它在"政治"化外表下的非政治化,在于它缺乏真正的政治实践所需要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以差异性与多元性为前提的。"在...
2010,(01):-30-39 陶东风; -
论哈贝马斯关于审美领域规范性基础的阐释——兼及文艺学规范性之反思
检视哈贝马斯关于审美领域规范性基础的阐释,进而反思文艺学规范性这一知识学得以展开的可能性。审美领域在现代拥有自身的规范性基础,因此可以用形式语用学加以阐释,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和悖论性,使...
2010,(01):-40-47 傅其林; -
论禅宗“顿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禅宗"顿悟"思想成果,形成了内省性、刹那性、直觉性、余味性四大特征,其"传神余韵"的最高审美境界直接以禅宗"意在言外"顿悟说为哲学基础。
2004,(01):-49-53 蔡钊 -
《中庸》“性”论解:结构及其张力
《中庸》在近世被视作儒学神秘主义之先声妙啼,其一大依据,盖与"性"在《中庸》之突出的地位关联。以为《庸》无"心"却精言"性",《学》一"性"而放言"心",应已无关乎其时代之"心性"范畴究为成熟或定型的问题,乃大抵...
2010,(01):-48-55 麻尧宾; -
医儒相通的三重内涵
医儒相通有三重内涵:一是儒学中包含有一定的医学,主要是养生学知识;二是儒学充实了中医的人文性内涵,主要是构建了中医医学伦理学;三是儒学赋予中医学的思维特征:中庸调和、直觉体悟。深刻理解"医儒相通,通在何处...
2010,(01):-56-61 程雅群; -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与清世祖御注《道德经》及其“政道”观研究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御注的《道德经》的共同特点是"化道为儒"或"化政为道",重在求"治道"而"非用其教"。这种"政道观"始终用王道追求的"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贬抑道教追求的"长生久视"的宗教理想,造成道...
2010,(01):-62-67 周德全; -
本命信仰考
"本命"、"本命忌讳"在我国有悠久的信仰历史,且至今仍有迷信者,是今人熟悉的一种生活行为观念。本文考论本命信仰的文化背景与起源、本命年计算法、命理基础,以及各代的信仰情况。
2004,(01):-54-64 刘长东 -
唐代文人谣刍议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
2004,(01):-65-71 吕肖奂 -
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辩说
作为书面交际语言高级形式的文章语言,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负载信息手段的单一性、生成信息的严整性和传播信息的广远性。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不应等同或泛化为一般交际语言的特点。
2004,(01):-72-75 王泽龙 -
地方观念和国家观念的冲突与互助:1936年《川行琐记》风波
从晚清到民国,思想界关于"国家"和"地方"关系的认知经过了一个转变过程。概言之,国家观念和地方观念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互不相容,而是既有冲突又有互助,在冲突中亦潜存互助。本文以1936年《川行琐记》一文在四...
2004,(01):-76-86 王东杰 -
易心莹与《道教三字经》
从易心莹的求学经历看,儒学构成了其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故他才会采用《三字经》的形式来宣传道教知识。可以说,《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援儒入道的具体表现,易心莹虽身为道士,但其内心"笃守儒师与道家学理"...
2010,(01):-68-73 赵敏; -
中国疾病史研究刍议
瘟疫曾多次冲击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也深刻影响宗教与医学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希望借以引起学界对于中国疾病史研究的兴趣。
2004,(01):-87-93 林富士 -
“豕、彘、猪”的历时演变
先秦时期"豕"是"猪"范畴的基本范畴词,而"彘"大约要到战国中晚期才进入此范畴。汉代以前,"豕"为通称,"彘"基本只指家猪。"猪"虽然在西汉之前的文献中不多见,但零星的训诂材料说明其一直行用于口语中。最晚到三国时...
2010,(01):-74-79 王彤伟; -
城隍崇拜在清代知县司法中的影响
古代"祀"这一活动表达的是信仰,"祀"被认为是"国之大事"。历史上,有关"祀"的各类礼制大多是逐渐被纳入国家典章制度的。城隍崇拜起源颇古,最初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存在并逐渐拥有广泛的影响,但直至明代方正式被纳入祀...
2013,189(06):-5-13 赵娓妮;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