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组织的视角考察当前的宗教热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宗教热 ,很大程度上与城乡社区普遍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有关。在城市 ,随着改革的深化 ,单位制弱化 ,大量人口游离于正式组织之外 ;在农村 ,则因为农业集体化结束 ,正式组织调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
2005,(02):-66-70 何兰萍 -
论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及其视角转换
当代小说中的童年回忆叙事是一个频繁的现象。在童年与现在的流转中 ,这种时间感的获得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成年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不断转换所积聚的时间厚度。不过 ,由于回忆心态 ,或者说童年回忆机制的不同 ,视...
2005,(02):-71-75 何卫青 -
昆仑原型为岷山考
昆仑既是天地的中心,又是连接天地的天柱。古人认为天盖围绕着天柱旋转,因此天柱昆仑以"旋转"、"轮转"而得名。作为神话地名的昆仑,它是最初居住在岷山地区的蜀人,以现实中的岷山为原型,虚拟出来的,并最终形成了我...
2009,(02):-5-10 贾雯鹤; -
“今”“古”之争:四川国学院时期的廖平与刘师培
晚清今文学复兴及由此引发的经今古文学之争,乃近代知识与制度变迁中的重要环节,以经今文学为大宗的"蜀学"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中心之一。民国初年成立的四川国学院,名师云集,今古文大师廖平与刘师培角力于...
2009,(02):-11-18 张凯; -
艾田蒲《中国之欧洲》对文化交流的研究
阅读思考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艾田蒲的巨著《中国之欧洲》 ,着重分析书中表现出来的对异质文化交流的一些创新性观点 ,如对文化不对等性的肯定、对长时段研究的重视、对显性和隐性文化交流的区分 ,帮助我们澄清许多关...
2005,(02):-76-80 欧震 -
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些思考
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人的‘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理解为一个多学科融汇而成 ,而又超越具体学科的具有“新质”的总体性思...
2005,(02):-81-85 李益荪 -
论美国汉学家白氏夫妇的《论语》“层累论”成书说
《论语》的编撰结集,自唐柳宗元起,不少学者置疑传统的观点。美国当代汉学家、《论语》英译者白牧之、白妙子在崔述和韦利等人的怀疑论基础上,建构出一种复杂的《论语》"层累论"成书说,不仅为《论语》各篇的编撰确...
2009,(02):-19-24 金学勤; -
中国妇女史研究中的医疗照顾问题
自 198 0年代起 ,妇女史研究在台湾蓬勃发展 ,课题日益多元 ,观点也渐趋尖锐 ,最近十年则与方兴未艾的医疗史研究互动频繁 ,对两个次领域皆造成影响。本文从个人的研究出发 ,介绍最近台湾有关中国妇女史中涉及医疗...
2005,(02):-86-93+145 李贞德 -
为学三情:《论语》中“学”的情感体验探析
与"学而时习之"所表达的"悦"体验相关联,《论语》文本中的"学"作为经典世界中的叙事,其实涉及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文本中的"学"与"悦"、"学"与"恐"以及"学"与"忧"等三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共同呈现出"学"这一经典叙...
2009,(02):-25-31 曾海军; -
粟特人与青海道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
2005,(02):-94-98 霍巍 -
平等与责任的三种范式及其理论困境
"分配如何才能平等"是当今政治哲学的核心话语。在这方面,罗尔斯、德沃金与柯恩都赞成一种"敏于志向钝于禀赋"的分配方式,也就是说,分配要反映个人的志趣抱负,要保证个人的选择自由并由个人对其选择负责。针对如何...
2009,(02):-32-37 刘美玲; -
留学贷款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滥觞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并贯穿于运动始终的留学贷款 ,与地方政府津贴一起构成了学生的外部经济来源 ,不仅解决了学生赴法川资不足的瓶颈问题 ,还是造成四川、湖南赴法人数众多的重要原因 ,在推动运动迅速平稳发展...
2005,(02):-99-105 凌兴珍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的人生哲学
从《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对人生问题的解释、回答,我们发现它已经把道教传统的肉体成仙亦即修今生抛弃了,转而追求修来生,今生的善行是为来世的幸福作准备,为来世渡过苦海架设好桥梁,即所谓:"使其修善行,为来...
2009,(02):-38-44 李刚; -
新发现《金刚宝忏》考
松潘黄龙民间抄本《金刚经》和《金刚宝忏》,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融合并民间化、世俗化的产物,尤其是《金刚宝忏》,以民间教门或者民间道教的立场来接受并融合佛道二教思想,展现出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宗教精神取向...
2009,(02):-45-50 潘显一;汪志斌; -
论陈撄宁对道教与科学之关系的调适
宗教如何适应现实社会,应对西方科技的挑战?陈撄宁先生调适道教与科学的关系,将道教的神仙养生术独立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仙学体系,认为仙学与科学相近,并援科学以改造仙学,弘扬道教的神仙养生之术。这是一个宗教改...
2009,(02):-51-57 刘延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