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共服务30年的制度变迁与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特色体现为一个目标、三个转变、四个阶段。梳理30年来我国公共服务制度变迁的历程,总结其阶段性特征、发展脉络与趋势,可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
2009,(01):-29-35 姜晓萍;邓寒竹; -
五四文学革命的修辞论层面及其发展轨迹
从"白话文学"的倡导到试图建立白话诗格律的努力,中间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对白话文学自身形式问题的关注,以及从形式上完善白话文学的努力。现代文学中围绕文学形式与技巧问题的争论,应当被视为五四文学修辞论...
2005,(01):-61-66 泓峻 -
论邦联国会对北美印第安人政策及意义
美国独立之初,邦联国会(1781—1789)依照《邦联条例》获得处理对印第安人事务的权力,并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邦联国会所确定的购买和文明同化政策奠定了未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基础。同时,邦联国会在处理对...
2013,(01):-63-70 雷芳; -
咸丰君臣对“远人”的认知分歧及其影响
咸丰皇帝执政期间,一批与洋人直接交涉的大臣逐步意识到英法美等国对中国只有扩大通商和文化传播愿望,并无领土要求,中国应与之谈判让步以减少损失。一些远离海疆的强硬派大臣则认定夷情叵测,须拒绝其一切要求,以...
2009,(01):-36-57 陈廷湘; -
“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
2005,(01):-67-71 袁红涛 -
“词类”是“初始概念”吗?——“词源”语源观批判与浑沌语言观的建立
"词类是初始概念"是汉语词类问题的最新、最重要的观点。这一初始词类观认为,词类随语言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伊始初始词的表述功能即词性。初始词类观背后是整个语言学研究的基石———"词源"语源观。"词源"语源观...
2013,(01):-71-79 肖娅曼; -
14、15世纪英国修道院编年史的写作特点及演变趋向
14、15世纪英国修道院编年史不同于中世纪盛期的修道院编年史。这一时期的编年史家将史料选用范围拓宽到世俗世界,采用新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史学思想也有所转变,使修道院编年史的著作结构和写作体例发生了新的变化...
2009,(01):-58-65 邹薇; -
元稹的宦海浮沉与禅心消长
从交游、禅法接受、以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等方面,对元稹进行考察,全面讨论他与佛教的关系。元稹早在少年时期即已接触佛教,其交游之僧人以苦行习禅者为最多,所受禅法当为北宗禅;作为仕进之心强烈的文人,元稹的亲近...
2005,(01):-72-78 何剑平 -
黎锦熙与乔姆斯基语法思想比较——中国语言学流派问题管窥
黎锦熙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在某些方面相近,但在对语言学的影响和是否导致学派形成等方面却反差很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解释力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显示,"黎派语法"未能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
2013,(01):-80-85 王茜; -
试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科举考试对历史内容的强化,使士子不得不注重议论、评述历史。中晚唐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意识,以及用人所显示的文化导向,形成探讨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
2009,(01):-66-72 韦春喜;张影; -
论宋代的甲乙与十方寺制
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对宋代寺制中的甲乙与十方寺制的区别及其例外情况、"革律为禅"的特定含义,二寺制与佛教戒律精神的错位、十方寺制的起源,二制寺在宋代寺院格局中的动态关系,政府对二制寺的管理,十方制的弊端...
2005,(01):-79-89 刘长东 -
章士钊与《新青年》初期的关系考察
章士钊与《新青年》并非从开始就是对立关系。事实正相反,章士钊与《新青年》的先驱者早有交往和友谊,在《新青年》创刊以后,章士钊继续保持了与其主要成员的友好关系。对《新青年》思想革新和文学变革的基本主张,...
2013,(01):-86-90 童龙超; -
论唐五代词向北宋词的演变历程——王国维“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论的反思
王国维认为,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唐五代曲词与两宋词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宫廷词与士大夫词、市井词的不同。词体在唐五代时期,其主流始终在宫廷文化之中,李白的宫廷应制词、西蜀花间词、南唐...
2009,(01):-73-80 木斋; -
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三言》、《二拍》
过去往往因《三言》、《二拍》成书于明代而将其视作研究明代历史的史料。其实《三言》、《二拍》中一部分脱胎于宋人话本,是可作宋代史料使用的。宋人话本并无原始的宋本传世,现存的多系元明时期刊印,故后人的窜...
2005,(01):-90-103 王曾瑜 -
论双重“边缘”身份与王德威晚清文学书写
探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晚清文学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得力于王德威等海外学者的深入研究。海外学者的双重"边缘"身份带来了开阔的学术视野,王德威以"中国中心观"模式发掘中国现代性的自源性,创造性地提出了"...
2013,(01):-91-95 王琳;